导语: 《人生第一次》是央视网联合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出品的12集系列人文纪录片,通过蹲守拍摄,观察不同人群在人生重要节点的“第一次”,以点带面,折射中国人当下的生存哲学。 本文主要分享第三集《长大 我在爸妈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长大》。 纪录片的前两集《出生》和《上学》对我的触动并不多,看到第三集的时候才感觉渐入佳境,几次被感动到落泪,这一集中最先吸引到我的是下面这首小诗: 《风》闭上眼睛的时候我看见了绿色的风它抚绿了山林树木烫金了我的小牛亲吻了家里的白墙染黄了阿爹的苞谷但我不会把风变色的秘密告诉你 这首诗是云南漭水中学学生,12岁的施应锁,写下的人生中第一首诗,我反复读了很多遍,感叹于孩子眼中的世界之美。 说来惭愧,我像他这么大的时候,除了背诵唐诗宋词,根本不会写什么诗歌,天真的以为那是只有诗人才能写的东西。 那时候,也没有老师或者家长告诉我或者教我,你也可以学着写诗,你也可以是自己的诗人。 诗歌与高考 在中国,许多孩子的命运与一年一度的高考息息相关,尤其是穷人家的孩子,或许高考就是他们改变命运,进行绝地反击的大好时机。 在年清华大学开学典礼上,校长邱勇特意提到了一个新生林万东。林万东家在云南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家境贫寒的他以总分分的成绩被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录取,收到通知书的那天,他正和母亲一起在工地搬砖。 知识改变命运的事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在高考的语文试卷上,许多作文题目里有这样一句话,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诗歌只是一个文学载体,或许,诗歌很难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它确实有可能改变一个人。 诗歌、父母与孩子 在中国偏远的山区,一些乡村学校在尝试着教孩子诗歌。很多老师怀疑,诗歌课对教学没什么帮助,考试也不加分,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云南漭水中学的于春云校长说:“我们这里的孩子懂事早,就连爸妈离开他们去遥远的地方打工,他们都不会哭闹,这样的孩子太安静了。” 于校长说:“哪有学校不想提高升学率的呢?考大学不考诗歌,但是,学了诗歌的孩子,不会砸玻璃。” 《孩子》小鸟是大鸟的孩子白云是蓝天的孩子路灯是黑夜的孩子母亲去广东的时候我把我的鞋放在母亲鞋的旁边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 这是漭水中学12岁的穆庆云写给妈妈的诗。她的父亲8年前车祸去世,家里剩下妈妈、姐姐,母女三人相依为命。母亲为了生计,常年在广州打工,过年也不回家,小云见不到母亲,便写下了这首诗。 透过诗歌,她表达了无法直接对母亲说出口的思念,这对母女找到了解开心结的一剂良药。她们还约定,以后每周读一首诗,真好。 大山里的留守儿童长时间与父母分离,仅仅有老师的教导是根本不够的,他们很容易出现自闭、早恋、打架、退学的情况。 原本过于安静的孩子,通过诗歌,找到了情感表达的密码。父母和孩子通过诗歌,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抚慰了心灵的伤口。 你觉得诗歌是什么? 我们不妨先来听听孩子们怎么说: “我觉得诗歌就像是一个垃圾桶”“我觉得诗歌就像桥梁一样,它可以载着我去很多我看不到的地方”“诗歌像一封信,我可以把我的情感都寄托在里面”“在我悲伤难过的时候,所有的情绪都能把它写进诗里” 我想说,诗歌是一把工具,它是情感的表达,是心事的寄托。给暂时走不出大山的孩子们一艘船,载着他们的爱驶向父母身边,万水千山,终有一天,爱与爱会相遇。 或许诗歌不能改变命运,但是谁又说的好呢?说不定这些孩子中间就有未来的诗人,是诗歌给予了他们不一样的人生。 孩子们,有着诗歌陪伴,愿你们好好读书、健康长大,去追求更广阔的人生。哪怕未来遇上荆棘坎坷,也不要忘记诗歌带来的温暖和浪漫。就这样一直开怀大笑,慢慢长大吧! END 作者简介:我是少女冰,银行从业者一枚,爱分享个人成长经验和世间情感。喜欢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