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3/2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哈哈腔,又称“呵呵腔”,是一种腔调高亢的地方剧种。该剧表演朴实、以唱见长,叙述性和说唱性较强。在流传过程中,受不同的地方语言特点和民间艺术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艺术风格和音乐特点的东、中、西三路,刘贵哈哈腔就属于东路的一支。

刘贵哈哈腔,因主要传承于徐园子乡刘贵村而得名。该村位于庆云县城东北方向17公里处,人口余人。与别处不同的是,刘贵哈哈腔的乐器以二胡、四胡和月琴为主,属于板腔体的一种,包括文场和武场;唱的时候,需要先说词,后拉乐器;戏词意义深刻,以文学与哲学性见长;喜剧风格十足,生活中的常见场景,如老太太纳鞋底、挠痒痒这些动作,在刘贵哈哈腔里都能看到,可谓幽默至极。

据传,刘贵哈哈腔已经流传了几百年,有姓名可考的最早的一代艺人,盛名于清朝末年。王玉恒是第一代传承人,开创了刘贵哈哈腔的先河;其后,王树茂、王荣阁等人扛起了传承的大旗;到第三代传承人王任堂、王树魁与杨宝堂这代,刘贵哈哈腔发展至鼎盛时期,吐字更具地方特色,生活气息更加质朴亲切;如今正在传承的王洪涛这代,已是第四代传人了。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刘贵村全员演唱哈哈腔,培养了一大批专职演员。多年的演出经验,使得哈哈腔传人的技艺愈加精湛、唱腔清新独特,一批实力唱将脱颖而出,有“三槐”王任堂、“净面桃”、王怀玉、王树魁等。时至今日,关于他们的故事,依然在当地传颂。比如,王树茂演唱的《武家坡》,老百姓百听不厌、屡邀返场;再比如,台柱子杨宝堂,因为带病表演,20多岁就倒在了戏台上……

经过几代传人的呕心沥血,刘贵哈哈腔发展为庆云当地的大戏,堪与京剧、梆子齐名;方圆四十里内,可谓家喻户晓。东到东营,西至沧州的南皮县、东光县,北达天津,南到黄河岸边,这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都曾留下刘贵村哈哈腔传人的身影。传人们筚路蓝缕、薪火相传,将带着泥土芳香的戏曲传扬到黄河内外。

年夏,天津大学学子慕名前来,专访刘贵哈哈腔。同年11月,传承人王洪涛参加了“年山东省地方戏曲小剧种传承人表演培训班”,并赴福州观摩学习中国第十六届戏曲节,提高了艺术素养、审美能力与表演水平,创编了一批新剧目,增强了非遗剧种的传承活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yunzx.com/qyxtc/1523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