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讳,是封建社会遵奉的一道法则,无论说话、写文章还是著书立说,都得为尊者讳,为长者讳!尤其是朝廷皇帝和其父祖,更是不能触犯,你想一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谁触犯谁就将受惩罚,这样规矩其实在古代的地名中也可以看得出来! 等级制度、君主至上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而君主或尊亲的名字、谥号都是不能直接说出来或写出来的,在地名中更不能出现他们的名字或谥号! 一.中部县改为内部县 比如在北魏时期又中部县和中部郡,其治所在陕西省黄陵县西南。可是到了隋唐建立不久,就改名为内部郡和内部县了,原因就是隋唐的创立者杨坚的父亲名忠,忠与中是同音,所以不该不行! 还有像山东的庆云县,改名前叫无棣县,在明洪武年间,为避朱棣名讳,改为了庆云县! 杨坚二.义宾改为宜宾,避宋太宗赵光义名讳 四川宜宾,原名就叫义宾,在北宋时期为了避宋太宗赵光义名讳,于是改名为宜宾,不过这一改还挺好听的,这个名字就是去《孟子》中的“义者宜也”之意! 三.虎牢关改为武牢,避李渊父之名讳 在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历史上曾有一个著名的虎牢关,因这里地势险要,所以成了兵家必争之地,从秦代起有数百年未改其名,可是在《隋书》里面却变成了“武牢”,原因就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的父亲叫李虎,所以改名避讳! 影视中的李渊四.改利民渠为利人渠,避李世民之名讳 还有像隋朝怀州的一位刺史卢贲在河南沁阳修了一条水渠,为当地百姓灌溉田地带来便利,这本是利民之举,于是把这条水渠命名利民渠,可是《北史》的作者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在书里面把利民渠改为利人渠! 五.改真安为正安,避雍正之名讳 特别是贵州省的正安县,在唐朝时期叫珍州,到了元朝时期为了避当地统治者明玉珍的名,于是地名为真州,明代时期又改为真安州,寓意“真州安定”之意,时间到了清代,为了避雍正胤禛之名,改名为正安,也就是现在的正安县。因类似的避讳现象而改名的县级以上地名就有50多处 看到古代这些避讳改名现象,作为现代人的我,还真觉得有些搞笑!像秦朝时期主要是避嬴政的名讳,不能出现“政”字,遇到了就改为正,这就是正月的由来,一开始是叫政月的,秦朝时期为避嬴政名讳,于是改为正月! 东汉时期则为了避汉光武帝刘秀名之讳,改“秀”为“茂”,所以秀才也叫“茂才”。类似的还有很多,比如明朝时期,为避明太祖朱元璋之名讳,遇到元改为原,遇到璋改为瑞。清朝时期,为了避康熙帝玄烨的名讳,特意把紫禁城的玄武门改为神武门! 不过,这也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现象,中国的这种避讳现象也表达了对祖先的崇拜和敬仰,而在西方的世界里,他们却喜欢在名字中用父母、祖先的名字和一些历史帝王名字,不过,这也体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yunzx.com/qyxls/1379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