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2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摘要:新市民概念背后,一面是金融机构服务下沉,寻找业务增长的第二曲线;另一面是中国经济城镇化后期,探求经济上涨的内生新动力

文|张颖馨陈洪杰

编辑|袁满

一如过往,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的粮农王峰,正处于自己每年中最忙碌的时刻——秋收。但对他来说,今年的秋收有些不同。

“粮食生产发展势头不错,想要在下半年扩大经营规模。如果资金充足,希望能够到省会城市(济南)发展,并在当地置业。”王峰告诉《财经》记者,秋收期间需要支付此前购买农资的费用,叠加其他资金支出事项,出现了数十万元的资金缺口。

由于缺少可抵押的固定资产,且信用资质等未能达到所需贷款授信额度标准,王峰无法通过银行借款解决眼下的难题,最终不得不暂时放弃扩大经营规模及在济南置业的想法。

无独有偶。在距离山东德州余公里的江苏省常熟市,从事服装销售生意已有12年的徐霖,正在为如何维持经营犯愁。今年以来,疫情反复导致销售渠道受限,订单量明显下降。为了能够继续经营,徐霖向多家银行申请贷款,但由于不是本地人且在当地没有住宅,最终遭银行拒贷。而市场上贷款中介、网贷的高额利息,让她望而却步。

不仅是王峰、徐霖,那些穿梭在城市车水马龙中的外卖骑手、建筑工人、路边摊贩、职场新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新市民”。在支撑着城市运转和发展的同时,他们却面临着尴尬的处境:较难享受到与自身需求匹配的金融服务。

这样的处境被监管所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yunzx.com/qyxftrq/1500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