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嫩江左岸,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腰新乡境内有一座辽金古城遗址,这就是嫩科尔沁首领奥巴的驻帐地——很吉日格城,是年2月“金科誓盟”地,即努尔哈赤为首领的后金国与奥巴为首领的嫩科尔沁部第一次誓盟地。① 一、很吉日格城是“金科誓盟”地 奥巴在十七世纪初成为嫩科尔沁的首领。奥巴时期,东北和东蒙古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先是内喀尔喀五部与嫩科尔沁交恶,占据明边一带,控制边贸,嫩科尔沁受阻,被迫滞留嫩江左岸,难以南下;接着是在古勒山战役后,经努尔哈赤多年苦战,终于统一了建州、海西、东海女真,势力强大起来;再是蒙古大汗林丹汗采取错误的战略,想搞中央集权,武力统一蒙古各部,东讨西伐,威胁嫩科尔沁的生存。奥巴虽与努尔哈赤进行过多次较量,终因内外多种因素,渐渐势不如人,不得不与努尔哈赤姻亲联盟。 努尔哈赤在与明朝廷和林丹汗较量同时,“加快了争取摇摆于察哈尔和后金之间的蒙古科尔沁、内喀尔喀各部的步伐”②。《清太祖实录》记载,年,努尔哈赤就已与内喀尔喀联姻,“次年科尔沁贝勒孔果尔以女妻努尔哈赤”。 年,林丹汗声言出征嫩科尔沁部,年(天启四年,天命九年)2月,嫩科尔沁首领奥巴经过数年的彷徨,终于决定改换门庭以自保,与努尔哈赤缔结政治、军事联盟②。阿桂《皇清开国方略》记盟词为:“满洲、科尔沁二国愤察哈尔侮慢,故缔结盟好。----今后若为察哈尔所诱惑,私与之和,天地降以灾殃”。《清太祖实录》用蒙古文字对誓盟情况有记:“皇帝,就蒙古国之科尔沁诸诺颜,为二国政治联盟,派库尔缠、希福二位巴克什,会科尔沁的奥巴台吉、阿都齐达尔罕台吉、岱青芒古台吉,刑白马,宰乌牛----。”双方分别对天发誓,并将誓言写在纸上,当众焚烧,请天见证。 近几年来一些学者对此次誓盟地作了深入的考证研究,认为誓盟地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很吉日格城。如,《锡伯族简史》(中国锡伯族论坛)、《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嫩科尔沁牧地变迁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年第11卷第4期)以及内蒙古民族大学包金同教授的《科尔沁与后金第一次盟誓地考》等文著都持此说。 那么,说很吉日格城是“金科誓盟”地有什么依据呢? 第一,年南迁前,很吉日格城是嫩科尔沁部的首府。 “翁果岱与奥巴父子游牧在嫩江流域,同时在嫩江东岸筑格勒珠儿根城,作为他们的政治、贸易中心。该城始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也许,翁果岱的先人就已经在这里居住过”③。从奎蒙克到奥巴大约八十多年的时间里,由于嫩江右岸有强大的察哈尔和内喀尔喀,嫩科尔沁主要在嫩江左岸活动。奥巴洪台吉所住的和格哲热格城位于嫩江东岸,即清代哲里木盟杜尔伯特旗西南柯勒吉勒格,与清人张穆所记相同,那就是很吉日格城。 原来,哈萨尔后裔科尔沁部在大兴安岭外,十六世纪中叶,蒙古大汗打来孙库登汗率部自克鲁伦河流域南来大兴安岭以南,科尔沁万户左翼首领奎蒙克塔斯哈喇(哈萨尔第十四世孙)和喀尔喀万户左翼首领虎喇哈赤(达延汗子安出孛罗特之子)各率其部随大汗南移驻牧,占领了兀良哈三卫原有领地。这样,库登汗、奎蒙克、虎喇哈赤三股势力一下子涌入了东北和东蒙古地区。科尔沁左翼因驻牧嫩江流域,又为有别于留在大兴安岭外的阿鲁(山阴)科尔沁,故称作诺恩(嫩)科尔沁④。 南迁之三个部落,形成漠南东部新的蒙古游牧集团。奎蒙克止步于乌裕尔河流域和嫩江左岸,只是在与明通市时或与明交战时才越过嫩江南下。“当科尔沁继续发展时,西南方面有强盛的喀尔喀五部盘踞,无法接近明边,于是向东扩张自己的势力。所以日后后金勃兴,首先与科尔沁发生冲突”②。到了16世纪末,努尔哈赤统一了建州女真各部,开始攻打嫩科尔沁控制的东海野人女真和海西扈伦四部,严重损害了嫩科尔沁的切身利益。于是,翁果岱和他的儿子奥巴组织了九部联军讨伐努尔哈赤,这就是清代史料祥记的“古勒山战役”。 奥巴以很吉日格城为中心,驰骋在嫩江、松花江和黑龙江之间广阔的大地上,演绎了许许多多波澜壮阔的史剧。鼎盛时,以“嫩科尔沁兀鲁思(国)”名义与努尔哈赤交涉。清入关前,由于察哈尔、内喀尔喀分别降服,为控制与征调方便,皇太极几次催促奥巴率部西涉嫩江南迁,嫩科尔沁才占据了嫩江右岸及辽北至大兴安岭南麓的科尔沁草原,形成了后来的哲里木盟的领域。《土谢图汗——奥巴评传》一书的编著者之一玉芝博士,结合李保文整理影印的《十七世纪蒙古文档案文书(—)》等有关史料,对嫩科尔沁在何时、何历史背景下从嫩江流域迁徙到西拉木伦河流域作了深入的探讨。迁徙两次,时间分别为年和年。《满文老档》对年再次南迁会议有记:“辛未年四月十一日,土谢图汗(奥巴—引者)----及大小台吉,集于天聪汗前,将原定法度议减少许:自达古尔克尔哲尔库至绰儿满为居住地,从乌拉之珠尔齐特霍尔坤以西为居住地,自乌拉之珠尔齐特扎沁以东为驻牧地。大旗筑一大城。——拟于辛未年十月以前迁移”。但奥巴仍对南迁存有戒心,只带嫩科尔沁本部南迁,让杜尔伯特、扎赉特、郭尔罗斯三部留在原驻牧地未动。清廷原意是让奥巴带领整个嫩科尔沁部落南迁后,再安置索伦部的达斡尔人于很吉日格城,因此,《满文老档》才对很吉日格城有“达古尔?克尔哲尔库”之记载。 第二,很吉日格城是年林丹汗对奥巴围城问罪之城。 杨青主编的《蒙古族通史》记载:“年11月,林丹汗亲自率领内喀尔喀部分兵力,前往科尔沁奥巴洪台吉所在地格勒珠尔根城,围城问罪”。据《旧满州档》、《满文老档》、《清太祖实录》、《清太宗实录》、等许多史料记载,年,林丹汗围攻嫩科尔沁奥巴之城就是很吉日格城。11月5日(农历),奥巴向努尔哈赤派出使者求援:“察哈尔来兵属实,其势已有所见”⑤。11月10日,努尔哈赤率众贝勒及大臣驰援,到了镇北堡后改派莽古尔泰、皇太极统五千精兵往援,是夜抵农安塔(今吉林德惠市农安)。林丹汗久攻不克,又恐腹背受敌,遂解围而去。 《满文老档》里有一段努尔哈赤关于此次救援的指示信,能证明被围攻的地方是杜尔伯特的很吉日格城。努尔哈赤在率部驰援到镇北堡后返回途中派二人遣往莽古尔泰、皇太极处,授方略:“阿拉盖、喀拉珠(应在科尔沁境内,地址不详—引者)处虽有放炮声,不得前往。至农安塔处前,获彼处情报,若能前往彼处,滞留于农安塔汗处,遣还彼处蒙古使者。对他们的使者说,‘来时一昼夜,去时一昼夜,仅仅如此,时多我军不等’。若不能得到彼处可靠消息,待我方去彼处哨探兵士来后返回”。从此信中可知,努尔哈赤只想隔江声援,是对联盟的道义支持;同时也可知,被围攻之地与农安只有一昼夜路程。农安在松花江南岸,西邻郭尔罗斯前旗,与郭尔罗斯后旗隔江相望。很吉日格城紧连郭尔罗斯后旗,与农安的距离骑马正是一昼夜路程。“据此,格勒珠儿根城在农安以北的嫩江流域无疑”③。 第三,誓盟时的参与人员也能佐证其地理位置。 史料记载,嫩科尔沁方面参与誓盟的有奥巴洪台吉、阿都齐达尔罕台吉、岱青芒古台吉。阿都齐当时是嫩科尔沁之杜尔伯特部首领。寥寥几个誓盟人中有阿都齐,阿都齐不仅是奥巴的叔辈,也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誓盟地近邻杜尔伯特首领驻帐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嫩科尔沁与后金是以“两国”的名义交往的,按照礼节,后金使者应到嫩科尔沁首府先拜见奥巴,又是第一次结盟,奥巴亲自参与,所以,誓盟之地只能在嫩科尔沁首府很吉日格城。 二、很吉日格城名称由来 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志》第十九篇第三章“文物遗址”条目中有“县境内共有辽金古城遗址7处,其中兴隆古城已轮廓模糊”的记述。此条目中所说兴隆古城,即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腰新乡兴隆村,这个村落就建在很吉日格古城遗址上。地理坐标:北纬45°54′58.3″,东经°04′00.1″,海拔米。兴隆村历史久远,早在辽金时期就已存在,现有一千多户人家,四千多口居民,在杜尔伯特的村镇中排在前三位。这个村落有一个古老的名字叫“很吉日格”,土改时用汉语简化为“坑吉屯”,“兴隆”是农业合作化时期起的名字。杜尔伯特县年龄在70岁左右的蒙古人都记得,兴隆村原来口耳相传的名字就叫很吉日格。“很吉日格”,蒙古语,汉意“豁口”。 嫩江在杜尔伯特县“大山种羊场老漩水西北1.5公里处进入县境,------从腰新屯乡的大巴尔登南2.7公里处出县境。位于本县内江段长.7公里,形成较大河汊5条”①。嫩江东岸适合于人类居住,岸边是茫茫的草原,多湖泊泡泽,易于采集狩猎,早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在杜尔伯特县境内的嫩江左岸,“已发现的原始社会遗址分布在哈拉海、钓鱼台、夹沟、官地、石人沟、西龙坑、腰五代等地”①。 到了辽金时期,这里成了朵尔边蒙古部落的游牧地④。已发现的“辽金古城共有7处,除很吉日格城外,还有东土城子、波布代、好田格勒、喇嘛仓、哈拉海和前新屯古城”①。这些古城都是沿着嫩江或乌裕尔河流域建造的,多为军事要塞。 很吉日格城一带,自古人类活动频繁。城西北几百米处是“夹沟遗址”,再西北不过三公里处是“钓鱼台遗址”,正北五公里处是前新屯辽金古城。沿着江边土丘带向北直到大山种羊场的大山,有多处原始社会遗址和辽金古城。 很吉日格城建在嫩江左岸的一级台地上。杜尔伯特境内的嫩江左岸,从大山种羊场的大山起,经杜尔伯特神山多克多尔山,一路沿江向南,有一条高高隆起的土丘带。土丘带西边较陡,陡坡下是泛洪区,东边平缓,是一望无际的杜尔伯特大草原。很吉日格城西向嫩江,怀抱江套,离主江道不过7华里,城西陡坡下是偌大的泛洪区,每到洪水季节,滔滔嫩江水就在城下流淌。城西北几百米处有一条雨水侵蚀的豁口,由于村民常年取土,加之雨水冲刷,豁口两侧崩塌,形成立陡的片崖。据当地人讲,年引水上山、年防汛取土,也使此处豁口加大。施工时,在这里人们发现了原始社会的灰坑和灰陶,被命名为“夹沟遗址”。近几年有些学者以此豁口或以此豁口形成的陡坡(片崖)为很吉日格古城之名称来源,都是不确切的。因为此豁口形成不过百年,据兴隆村的崔佩福(蒙古族)老人讲,解放初期,那个豁口勒勒车还难以通过呢。所以,“很吉日格”之名,不应由此夹沟而来。为了弄清很吉日格古城的名称来由,笔者会同杜尔伯特文化研究会同仁与县文博部门同志一起,多次去遗址进行调研考察,与许多老年人访谈,终于弄清了这个困扰许多探访者和研究者的问题。从大山种羊场的大山起,延绵起伏的沿江土丘带到了古城西北夹沟遗址处戛然而止,土丘头高高隆起,南面、西面与泛洪区相连处因千百年江水冲刷,如刀削般陡峭,此处,当地人叫敖包岗子(岗上有敖包,又称唐噶里克坡)。与之平行大约两公里,古城的西南面也有一个大土山,叫兔墩子岗子(蒙古语名陶木召),也如敖包岗子一样,土丘头高高隆起,西面、北面也似刀削般陡峭,并且继续沿江向南朝肇源县(郭尔罗斯后旗)方向蜿蜒而去。如果到几公里外的嫩江主干道边向东面古城方向瞭望,古城正处在两山之间的大豁口的江边台地上。很吉日格城已有近千年历史,所以,很吉日格城的“豁口”之意,不应来自不过百年的雨水侵蚀豁口—夹沟,而应来自这样一个较大的自然地理面貌形成的豁口。 豁口正中间有近百米的低洼处,或称小豁口。古代,嫩江发大水,江水便从小豁口流入,漫向一棵树、前新屯、巴彦哈嘎等地,一直流向肇源县和大庆市区。古城建在小豁口的北侧台地上,古代,古城应是西、南、东三面环水,只有北面沿着江边土丘带向前新屯方向有通道。年,嫩江发大水,腰新乡政府在小豁口处建起了堤坝,年,嫩江又发百年不遇特大洪水,堤坝加高加固,保住了大庆油田。现在,古城东部和南面古代的水道与沼泽地已是村落、良田与草原。 据内蒙古民族大学包金同教授研究,很吉日格城最少也有八百多年历史。金代末年,成吉思汗出征金国,“年,皇弟合撒儿率左路军下大宁城,受女真夫合讷之降,并下沿途之城讫”。“下沿途之城”中,就有此城⑥。 清人张穆的《蒙古游牧记》是边疆史地著作,较详细地介绍了外藩蒙古的历史地理状况,以资料翔实、考证精深而备受推崇。在卷一部分介绍科尔沁之杜尔伯特部时明确写道:“杜尔伯特部,----在喜峰口东北千六百四十里,至京师二千五百里。东西距百七十里,南北距二百四十里。东至黑龙江界,西至扎赉特界,南至郭尔罗斯界,北至索伦界。----哈布图哈萨尔十六传至爱纳嘎,号所部杜尔伯特。牧地,当嫩江东岸。齐齐哈尔城东南,呼兰城西,----西至嫩江,----西南至柯勒吉勒格。----扎萨克驻多克多尔坡。”所述与实情完全吻合,柯勒吉勒格,即很吉日格。现今,兴隆村仍是杜尔伯特县西南与肇源县接壤的村落。也就是说,二百年前,很吉日格城还是存在的。 《土谢图汗——奥巴评传》一书的编著者,翻阅了大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旧满洲档》、《满文老档》,发现近四百年前,就有此城的蒙古文、满文、汉文标名。据《旧满洲档》,十七世纪努尔哈赤与奥巴书信往来中,用蒙古文记有这座城市的名字,叫“和勒车热格”,并用汉文标音为“达古尔?克尔哲尔库”,即达斡尔人的克尔哲尔库城。汉译《满文老档》、页对该城也是这样标记的。年11月,林丹汗围攻奥巴的科尔沁首府,努尔哈赤驰救,就将此城用汉文记作“和格哲热格”。“在年的蒙古文书中该城名被写作Geljerkü,即格勒珠尔库。据蒙古文的‘Geljerkü(格勒珠尔库)’和汉文的‘柯勒吉勒格’,该城名应为Geljerkü,格勒珠儿根是该词所属格形式,是从Geljerkü—Yinhota演变而来”③。胡日查、长命编著的《科尔沁蒙古史略》中据有关史料将该城记作“格勒珠尔格城”。 综上所述,对这个古城,不同时期的史料以蒙古文、满文、汉文分别记载为克儿哲尔库、格勒珠尔根、格勒珠尔格、和勒车热格、和格哲热格、柯勒吉勒格,“这些满、汉文标义都是蒙古语‘合格吉日呼’一词演变过来的,汉意为豁口”③。“很吉日格”是杜尔伯特蒙古人对“合格吉日呼”带有方言的口语表述。因此,兴隆古城应为很吉日格城。 三、科尔沁左翼中旗的伊克唐噶哩克坡不是“金科誓盟”地 有些学者认为誓盟地在科尔沁左翼中旗的伊克唐噶哩克坡(伊克,大之意。唐噶哩克,宣誓、盟誓之意)。在《达尔罕文史特辑》(.4)于钢、钢山、刘忱的《孝庄文皇后》一文中说;“年2月,努尔哈赤派遣巴克什希福、库尔缠到科尔沁部,在伊克唐噶哩坡与奥巴为首的科尔沁部缔结盟约”。杨青主编的《蒙古族通史》说的更具体:“年2月,努尔哈赤遣巴克什希福、库尔缠至科尔沁,在伊克唐噶哩(克)坡(今科左中旗花土古拉苏木一带)与奥巴为首的诸台吉刑白马乌牛盟誓。” 誓盟地在科尔沁左翼中旗的伊克唐噶哩克坡一说不可信。 第一,地域不对。 清朝史料中确有“达尔罕旗扎萨克所在地是伊克唐噶哩克坡”的记载。在科尔沁左翼中旗花土古拉有一座唐噶哩克庙(寿安寺),现存有遗址,在庙的西北约20里是原达尔罕王爷府,但此地不是誓盟之地。因为,年誓盟之时,不仅是花土古拉一带,乃至整个今科尔沁左翼中旗地方是内喀尔喀五部之一的翁吉剌特部占据的游牧地,“翁吉剌特部的游牧地跨西辽河南北”。而当时翁吉剌特部与科尔沁部、爱新国(后金)的关系都不好。明万历初期,嫩科尔沁部首领齐齐克、哲格尔德与土蛮汗一直活跃在辽东边外,但内喀尔喀五部挤入辽河河套后,为抢夺互市利益,“翁吉剌特部首领宰赛率兵征伐科尔沁,杀其台吉六人,使科尔沁部不敢入明开原庆云堡互市”。又由于翁吉剌特部住地与嫩科尔沁住地最近,经常骚扰、倾轧、劫掠嫩科尔沁的牧民,故二部关系很紧张。爱新国与宰赛是仇敌,宰赛几娶叶赫部原已聘努尔哈赤父子的姑娘,夺妻之恨极深。年7月,宰赛率联军袭击爱新国占据铁岭之兵,败而被俘为人质,年5月才放回。因此,仇恨未消的翁吉剌特部绝不会容忍爱新国与科尔沁部在自己占据的地盘上搞什么誓盟⑥。 第二,时间不对。 在科尔沁左翼中旗流传“唐噶哩克”之说,是在康熙皇帝(年)登基后的事情。传说,康熙八岁时由舅姥爷达尔罕亲王满珠习礼抱着坐上皇帝宝座的。因此,康熙对舅姥爷特别尊重,厚礼相加,后渐渐疏远,恭敬有差,引起满珠习礼不满。满珠习礼回旗后要扯旗造反,聚众宣誓举事,宣誓的坨坡,叫唐噶哩克坡。且不说这个传说本身是毫无根据的,就誓盟时间看,努尔哈赤与奥巴誓盟在此传说前四十年,所以说,誓盟地不可能是科尔沁左翼中旗花土古拉的唐噶哩克坡⑥。 第三,据上文所述之年林丹汗对奥巴围城问罪,努尔哈赤救援指示信中关于“来时一昼夜,去时一昼夜”之说,能够进一步说明誓盟之地不是科尔沁左翼中旗花土古拉的伊克唐噶哩克坡。因为,此地离农安很远,需要几天路程。 那么,史书上记载誓盟地是依克唐噶哩克坡是怎么一回事呢? “唐噶哩克”一词,在古代蒙古语中使用比较普遍。那时,表达兄弟、朋友间情义之牢固,常用发誓的方式,比如铁木真与扎木合几次折箭誓盟,就叫“安达”的“唐噶哩克”;而要和平解决家族、部族乃至国与国间的矛盾和问题,或要结成政治、军事盟友,也通常采用誓盟的方式,因事大而且重要,就用“依克”修饰“唐噶哩克”;誓盟之处就叫唐噶哩克坡、山、城等。大多研究者认为,有些史料将“金科誓盟”地叫依克唐噶哩克坡并不错,问题在于只说出了誓盟处,而未指出誓盟地。年2月“金科誓盟”,应当是在很吉日格城外的一个坡上誓盟,后把此坡叫作依克唐噶哩克坡。“兴隆村北大坨上原先有过两个大敖包,其遗址现在仍然清晰可见,当地蒙古人叫它为‘唐格日克坡’(发誓坡、盟誓坡之意)”③。很吉日格城西北几百米的敖包岗子,西边与南边临江陡峭,北边与东边平缓,是个大缓坡,而且还有敖包,符合蒙古族习俗,那里就是誓盟处。 年12月于杜尔伯特 (该文载于《黑龙江民族丛刊》.1) 参考资料: ①《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志》第一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②义都合西格:《蒙古民族通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③乌云毕力格、巴拉吉尼玛:《土谢图汗—奥巴评传》,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④波?少布:《黑龙江蒙古部落史》,哈尔滨出版社。 ⑤杨青:《蒙古族通史》,民族出版社,。 ⑥包金同:《科尔沁部与后金第一次盟誓地考》,《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来源 杜尔伯特文化研究会 赞赏 长按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地址治白癜风长沙哪家医院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