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2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老街每一个蜿蜒曲折的小巷深处,

有多少悲悲喜喜的故事?

多少悲悲喜喜的故事都湮没在历史的风云中,

无声无息。

武盛街:小巷深处的故事

?王樟松

分水镇上有许多街巷,据民国《分水县志》记载,主要有前街和后街。目前,历史风貌保持最为完整的当属当时叫后街的武盛街了。

唐武德四年(),李渊划出桐庐县的7个乡成立分水县,县治就设在现在的分水镇。志书上是这样描述分水县城的:“玉华、武盛、罗伽、安定诸山拥于后,九龙、八曲、南山、岩山拱于前;带以天目、前溪、月溪三川,东有五云、梅坡山为钥,西有西山、社坛山为右卫,水环峦抱,形势天然。”不难看出,整个县城坐北朝南,呈三水一绕的风水格局。尽管县城风水很好,但人口稀少。那个时候,县城所在安定乡,上到塘源,下至毕浦,总共才户。所以城池也较小,县城主要街道是后街,它东起天目溪河埠头,西跨月溪桥,全长不过5里。

明嘉靖三十二年(),王矿到分水做知县。他尽管在任一年,却动员民众做了两件大事。

一件是用泥土和砖石修筑城墙。《淳熙图经》载:分水“县城周七百另四步”,城墙也就来米,可见城池之小。同时,“垒垛为门,架楼其上”,东曰“迎恩”,西曰“纳祥”,南曰“来薰”,北曰“拱辰”。二是建立演武厅,加强团军事训练。为官一任,你可能做了很多事,但能够留给后人的却不多。这两件算得上“德政工程”,历史也会记住。遗憾的是城墙和城门均消逝在小城的岁月里。

和钟新进同志相约,我们一起走一走老街。一为看看武盛街的修复进展情况,二是想借机来个风雅之行。

分水全景

老县城西城墙以月溪为城河,“纳祥门”便在月溪桥边。正值汛期,一下车,就听见溪水哗哗作响。经过斗转星移,城门所在已经莫衷一是,唯有桥头的香樟历经风雨却蓬蓬如盖。民国《分水县志》载,月溪桥再往西原先有一座石牌坊,曰“双桂联芳”。绍兴五年(),王缙的儿子王日休、王日勤双双高中进士,开创了分水科举史上的一段佳话。因此,城西不仅建有“双桂联芳”牌坊,还有“双桂堂”、“双桂桥”,纪念兄弟两人同榜登科。

从月溪桥东行米左右,便是缪家巷。武盛街的里弄小巷大多以姓氏命名。譬如濮家巷、高家巷、刘家巷、陈家巷。漫步风韵犹存的小巷,古风扑面,恍如走进民国初年,一袭长裙的婉约女子,手执纸伞,从小巷深处缓缓行来,裙袂随风飘摇,红色绣花鞋,在裙下若隐若现,仿佛画家笔下美仑美奂的场景。

过缪家巷,来到梧桐祠。梧桐祠最早为禅定院,宋谏官王缙退休后,在禅定院的旧址上建了灵岩宫。灵岩宫建成后,王缙便吃住宫中,天天为“大宋”祈福,敬祝皇上“万寿无疆”。看样子王缙不仅是个谏官,还是个忠臣。退休不忘“皇恩”,“处江湖”仍“忧其君”。灵岩宫毁后改建为梧桐祠。梧桐祠门楼上面有王顺庆先生的一幅对联:“凤凰立梧桐良禽择木栖息,正气盈福地贤士修身夙居。”讲述了王缙晚年居住于此缘由和目的。祠院几圮几建,现在只留下一座门楼,孤零零的,见证着梧桐祠昔日曾经的繁华和古街历史的久远。

梧桐祠往东有城隍弄,城隍弄口有一牌楼,上书“城隍庙”。据说城隍庙殿宇宽广,气势宏伟。几经扩建,庙内观戏楼、土地祠、放生池、钟鼓楼、经堂、僧舍一应俱全。是分水县最大规模的寺庙,有“浙西第一庙”之称。城隍本指护城河,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后来成了民间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他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所在城市最高行政长官,分水城隍庙里供奉的相当于县长。查阅地方志以及《重修城隍碑记》,分水城隍庙没有明确供奉哪位先贤的记载。如此看来,分水城隍庙供奉的是城隍神。祭祀城隍神的例规形成于南北朝时。唐宋时城隍神信仰越来越广泛。到了明朝朱元璋做皇帝时,他对城隍大感兴趣,因为他是在土地庙里出生的,因而对土地神的上司城隍神格外敬重,洪武二年(),下诏加封天下城隍。并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共分为都、府、州、县四级。于是一下子全国各地的城隍庙便如雨后春笋般修了起来。朱元璋说“联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分水城隍庙始建设于何时,志书上没有记载,但与凤阳的这位“朱皇帝”关联应该是最大的。年,杭州福利工厂进驻城隍庙。城隍真正为老百姓谋福利了,而寺庙却因无人养护倒塌,最终只剩下一口放生池了……

文体中心

武盛街靠梧桐祠、城隍庙一段正在维修。古街两边的店铺民居古色古香,清末民初风貌已见雏形,各式民居散落在街道的两旁,斑驳的墙壁隐约透出历史的沧桑,精致的雕花门窗还可看出当时工匠的独特手艺,那些褪了色的暗褐色的油漆更显得年代的久远,门楣上的匾额有的已逾百年,临街清一色杉木装修:杉木柱子,杉木板壁,杉木板门,杉木柜台,门面一块块的开门关门。布店、药店、饭庄、旅店、剃头店鳞次栉比,把一个清末民初的商贸老街展现在人们面前。当你微闭双眼,耳边便会有嘈杂人声,汹涌而来,讨价还价声、喝酒猜枚声、寻欢作乐声、强颜欢笑声,声声入耳。

说到分水武盛街市井的繁华,与分水历史上两次人口大迁徙有关。一次是宋末元初,一批达官贵人和宫女为避战乱,举家逃离杭州,来到“山高皇帝远”的分水。如睦州郡守陈大经、睦州总制郎昇、广西廉访副使臧梦解等。他们的到来,不仅对于分水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同时,受宋代“官话”的影响,以“杭州话”和分水“本地话”为基础,形成了接近“杭州话”的分水“官话”。第二次清咸丰、同治年间,战乱频发,分水人口剧减,外地客民纷至沓来,在分水兴家立业。据《重修浙江志稿》载:“分水兵燹后,由温州、台州、宁波、绍兴,江西省玉山、婺源、上饶和安徽省等地迁入者,计户人。”这次客民的迁入,使得分水商业、手工业、船运业渐现生机。县城内出现了江西会馆、金华会馆、宁绍会馆等商业自治组织,对当时县城商贸业的兴旺直至今天分水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武盛街不得不提王家坊这个人。王家坊的老宅位于王家巷与臧家巷之间。风水先生曾断言,王家巷与臧家巷像两根轿杆,王家坊的老宅是一顶轿子,王家必出人上人。清末,王家出了个叫王家坊的人,道光二十九年(),他由拔贡选任山西知县。后来,王家坊的官运并没有实现风水先生的预言,先后署理了10个县,他也不曾得到提拔。然而,官不在大,清明者终将载入史册。光绪初,三晋大旱,朝廷发放钱、谷赈灾。那时,王家坊代理潞城知县,他按户赈给,十分公平。并在县内大力推行凿井、种薯等救灾措施,上面极为赏识,下令各州县向王家坊学习,使得无数灾民因此得救。任高平知县期间,因为赋役太重,老百姓生活凄苦,逃捐抗粮事件时常发生。王家坊据实向上陈诉,请求豁免农户钱粮。并重新制定税赋征收办法,减轻负担,让百姓处境有所改善。在天镇知县任内,他革除陋规,淘汰冗员,发展农桑,勤政为民。为民的官往往都是清官,父亲终老,王家坊回分水奔丧,他“行囊萧然,身无余资,只得典衣治丧。”

王家巷虽说只是武盛街上的一条小巷,却英才辈出。宋代分水县总共出了17位进士,竟有16位是王家子孙。这16位进士只是王家杰出的代表,没有功名的王家人在家规家风的影响下,十分崇文。南宋时,王家一才女叫王雨梅,嫁给同城书生陈春微。本来殷实的陈家在一次火灾后一贫如洗。端午节到了,家家裹粽子喜迎佳节,而陈家还得借米度日。雨梅触景生情,吟道:“自叹命薄嫁穷夫,明朝端阳件件无。巧妇难炊无米饭,聊将清水洗菖蒲。”丈夫听了后十分惭愧,只好铤而走险。他到邻村偷牛,结果被人家抓住送官。县太爷在堂上问明缘由,知是这书生一时糊涂,又得知陈妻能吟善赋,当即传雨梅上堂,以“偷牛”为题,令其作诗一首。作好的话,偷牛之事可以从轻发落。雨梅沉吟片刻,吟道:“滔滔江水绕青洲,难洗今朝满面羞。妾本无才非织女,郎君何必学牵牛。”她借牛郎织女故事既表明自己夫妻恩爱,也为偷牛感到羞涩。同时,用“牵牛”暗喻偷牛,诗作幽雅切题,县太爷只得当堂放人。

差不多同一时期,王家出个叫王咸熙的,五岁就能吟诗。光绪《分水县志》上录有其诗作两首。其中《咏梅》是这样写的:

竹外斜枝好,梅花带雪开。

东风何太急,几片落苍苔。

小小年纪观察细腻,想象力也很丰富,遣词清丽,是不可多得的神童。可惜的是天妒英才,咸熙只活到11岁就不幸夭折了。

分水新貌

出濮家巷不远,就是史料上记载的东门。东门外有庆云山、梅坡山和东湖,一条道路通往河埠头。由于城市的发展,梅坡山、东湖以及状元坊等古迹,均湮没在平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之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忆,列举两处记录于此:

“三世名医”牌坊。明代嘉靖年间,分水有位郎中叫吴嘉言,他子承父业,与弟弟嘉训一起悬壶济世,治好了民间不少疑难杂症。一次,吴嘉言与弟弟从分水南山采药归来,见东门头一家人哭哭啼啼的准备出殡。吴嘉言一打听,原来是一户人家的媳妇难产死了。吴嘉言向棺材望去,见没有油漆的白胚棺材的缝隙里偶有鲜血往下滴,他凭自己职业的敏感,这个妇人还有救!他连声喊停出殡:“棺材里的人还有希望。”众人都听呆了,死了的人还能复生?吴嘉言很焦急,“不要拖延了,马上开棺。”经过他近半个时辰的针灸救治,“死人”当真发“还阳”了。吴嘉言又给产妇开了药,不久,产妇顺利地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婴。吴嘉言“一针救两命”的故事不胫而走。分水知县将此事上报朝廷,后来吴嘉言被朝廷召聘为太医。吴嘉言还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撰写了《医药统宗》三卷、《针灸原枢》二卷、《医经会元》十三卷传世。他的弟弟嘉训、儿子雷州均承其业。当时,分水有“吴门扁鹊”之说。为表彰吴嘉言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万历四年(),经明神宗朱翊钧批准,在分水建立“三世名医”石牌坊。“三世名医”惜于“文革”时被毁。

文庙。文庙是纪念和祭祀孔子的祠庙,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到了明、清时期,每州、府、县治所所在地都有孔庙或文庙。其实,地方文庙就是学庙。它由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作为学庙的孔庙,它是一座古代儒学教育的学堂。分水虽为小县,但英才代出,名士迭兴,崇教尚学之风颇盛。唐代就出了施肩吾、徐凝、缪迁等进士,至宋代更是锦上添花,共出了十七名进士。宋治平年间,分水开始兴建文庙。当时县令齐堪为振兴教育,激励后进,多出人才,在文庙设立题名碑,镌刻施肩吾、徐凝等先贤事迹,凡是中式登科的人碑上都留有题名。齐堪还请来好友郭祥正为题名碑撰文。郭祥正是皇祐五年()进士,虽然在朝为官,却是个大诗人。苏轼与郭祥正交情匪浅,时任杭州“市长”的苏东坡得知诗友郭祥正在分水撰写题名碑,他不顾路途遥远,专程赶到分水与郭祥正会晤,在县学叙旧谈心,切磋诗艺。共磋诗艺。两人在分水小住数日,在古街徜徉,在天目溪畔漫步,还游览了状元施肩吾、进士徐凝曾在此苦读的五云山,不胜欢欣。

老街每一个蜿蜒曲折的小巷深处,有多少悲悲喜喜的故事?多少悲悲喜喜的故事都湮没在历史的风云中,无声无息。站在五云山脚,我们止住了东行的脚步。不往前走了,再走下去就走出那断断续续的记忆,走进繁华;走出那仅有的乡愁,走进尘俗了。

(本文刊发于《浙江散文》创刊号)

-End-

有文?有思?有趣

长按







































北京那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权威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yunzx.com/qyxtc/70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