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皇帝与白乐的传说 河北省蔚县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蔚县闻名塞外,特别是星罗棋布于县内传统的八大集镇更是远近闻名。如:暖泉、桃花、北水泉、代王城等。这些富有诗情画意的镇名让人一看就知道那里的景致一定很美。可是,在这众多的乡镇中还有个集镇的名字却十分不雅,这就是小五台山脚下的古镇-白乐。 白乐镇不仅是蔚县传统的八大集镇之一,而且是改革开放后首批经省政府批准的建制镇。与其他集镇一样,白乐镇也有着悠久的历史、美丽动听的传说、不尽相同的风物景致和民俗人情。然而,一些外地人到了白乐镇或是从地图上看到白乐镇的名字后,就会觉得十分好奇和好笑,有的人便会戏谑地说白乐镇这地方就是做梦娶媳妇-白高兴。这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什么名字不好叫,白乐镇怎么就叫了这么一个难蹬大雅之堂的名字呢?原来,这里面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哩,说起来还与明朝永乐皇帝朱棣有关呢。 白乐镇地处塞外奇峰小五台山脚下,小五台山的金河峡谷中储藏着一种放光石,是制作夜光杯的主要原料。自宋朝以来,夜光杯便风靡全国,上自达官贵人,下至庶民百姓,都为能拥有一只夜光杯而炫耀显赫自己的身份和尊贵。“葡萄美酒夜光杯、红罗粉帐俏佳人”就是当时最贵重物品的象征。制作夜光杯就得需要放光石,什么地方有放光石呢?别的地方有没有放光石咱不知道,但据清.光绪《蔚州志》记载:“五台山在城东一百里,其山五峰突起,俗称小五台,又曰东五台,以别于晋之清凉山,有耶罗洞、白象石、放光石、老龙池诸胜……”元末明初时期,朝廷为了制作夜光杯,便大量开采放光石,为了方便运输和驻扎开采工匠,就在据蔚县城六十华里、小五台山五公里比较平坦的地方建了一座驿站(古时建驿站六十华里为一驿),由于是为了方便开采放光石而建的驿站,所以就起名叫皪(音立,意为光明、光亮,见康熙字典)站,意思是采撷光明的驿站。年,燕王(朱棣)扫北时,军队从京西易县、涞源一带出发,经九宫口峪进入蔚县川攻打下蔚州城,进而为拿下大同城作准备。有书可查:“十二月二十四日,燕军至广昌(涞源),守将汤胜等举城投降。第二年(建文二年)正月初一,燕军来到蔚州城下,城坚守不下。朱棣怕久滞坚城之下,兵钝威挫。燕军发现城外有旧筑敌台起楼,楼上原架飞桥跨接城上,而现在桥毁台存。燕军决定以这座旧敌台为隐蔽,向城上进攻。朱棣下令各军用布囊塞满雪土,从台上推下,待堆得与城同高时,便乘之入城。土袋垒得差不多高的时候,燕军用霹雳车飞石轰击城墙,城墙震裂。这时城中守将王忠、李远等决定举城投降。蔚州之战两军并未接刃。二月初二,朱棣升投降的蔚州卫指挥同知王忠、张远、李远为北平都指挥佥事,令他们仍领本部精锐与燕军同攻大同……朱棣麾师西进,直指大同。”〔见毛佩琦著《永乐皇帝大传》第-页,辽宁教育出版社〕燕王从地图上看到皪站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因为从白乐经松枝口峪或小五台山都能到达关南(紫荆关)易县一代。于是就下旨让军队进驻皪站(如今白乐镇附近的马军庄、统军庄等村名就是当时驻军后遗留并一直沿用至今的)。由于一时疏忽,燕王下旨时误将皪站写成了白乐站(把白和乐分开写了)。在封建帝王专制时代,帝王说话办事那是金口玉言,对就是对,错也是对,没有人敢更改,虽说那时朱棣还没有当上皇帝,但他是朱元章的四儿子,又被受封为北京统治北地,属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二皇帝”。据书记载:“洪武十三年()三月十一日,燕王朱棣带领两护卫将士五千七百七十人,离开南京前往他的封地北平(今北京),这年朱棣整整二十一岁。”〔见毛佩琦著《永乐皇帝大传》第36页,辽宁教育出版社〕所以,既使做出什么阴差阳错的事情,也没人敢站出来纠正,所以就把皪站叫成了白乐站。后来,朱棣当了皇帝(永乐),有一年他出京到塞北巡视时,驻跸于白乐村北马军庄禅寺-至善寺(小五台山西台下院),他看到白乐站依山傍水、草木繁茂、商贾辏集、店铺林立,是个繁华热闹的驿站,后来又知道是因为自己的一时疏忽才改叫成了这么个不雅的站名,心里甚感内疚,。于是他望了望巍峨挺拔的小五台山和绵延数十里的九宫口峪,挥笔泼墨书就一幅千古佳联赠给白乐站,以补偿自己的失误。上联是:“隆冬五台望雪白”。下联是;“盛夏九宫闻雨乐。”横批是:“景星庆云”这是一幅藏头藏尾联,上下联头一个字连起来是“隆盛”,说明白乐站的市井繁华、商贾兴隆;末尾两个字连起来是“白乐”,意思是白乐站的景致美妙。可以说这是对白乐站市井生活绝佳的写照(此联为笔者年代初采访白乐镇社火艺人王贵、赵喜明等而知)。为谢皇恩,白乐人便将这幅御赐佳联雕刻到驿站的东堡门楼上。后来时间一长,燕王赐“白乐”的说法便讹传成燕王赐白骡(蔚州方言乐、骡不分),并一直流传至今。另一种关于燕王赐白骡的说法是:燕王扫北时军队驻扎在白乐站一带,当看到这里的百姓耕种土地时非常辛苦,于是就将自己军队中的一头白骡子赠予他们使用,几年后这头白骡子劳累而死,人们将它埋在这里,为了纪念燕王的好处和这头骡子的功劳,就将这里改名为白骡。刚改名后这里年年被洪水冲毁,人们不知这是怎么一回事,于是就请风水先生给看个究竟,风水先生转了一圈后说,因为这里叫白骡子可没有桩(庄)拴不住它啊。得给它的周围定桩(庄)呢。于是就给白骡(白乐)附近立桩(庄)建村,可建一个不行,再建一个还不行,建到第九个庄也不起作用,还是遭洪水袭击,直到最后建了一个小庄,达到十个这里才得以安宁。白乐镇周围的十个庄分别是:东高庄、沈家庄、马庄、统军庄、东凡庄、康庄、西力元庄、山门庄、东力元庄、小庄。这就是古人流传的所谓“十庄(桩)定一骡(乐)的说法。究竟是不是这么回事,现代人还真说不清楚,只把这当作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来对待,但白乐镇周围有十个带庄字的村却是不争的事实。据白乐的一些老人们回忆说,在站堡的东堡门楼上还有一幅砖雕的对联是这样写的:上联是“五台映雪晴.朗若玉山照我,”下联是“九宫闻夜雨.膏然沛泽下民。”这一幅对联也不知是由谁撰写的,流传了多少年代,不过随着战乱和人为的破坏,堡门楼早已坍塌颓废不复存在了。但白乐镇(驿站)的确繁华过,那是在下(花园)广(山西广灵)公路未开通之前,当时蔚县的商道是这样走的(指横向),从广灵到暖泉再到蔚州城,然后出县城经君子疃过城墙碾到代王城,出代王城经横涧到西合营,经赵家湾、南柳枝水到白乐站,然后经东、西太平、常宁、东店到桃花堡,最后出蔚县到涿鹿、下花园、北京等地。白乐站是这一条商道的必经之地,同时又是蔚州唯一一个以驿站命名的集镇,所以,其繁华热闹的状况也是可想而知的。还有一种传说是说白乐这地方原是一个地势低洼的小海子,里面住着一只白海螺,后来由于水位下降,白海螺被困在这里,后来人们在这里盖房建堡,繁衍生息,就将这里起名为白螺,时间一长,便演化为白乐了。 传说毕竟是传说,讹误也在所难免,后一幅对联近代倒是有人见过,但白乐这一说法究竟是怎么来的,这是一个白发三千丈也难弄清楚的迷。好在几百年来就这么一直叫下来了,白乐的土著们也习惯了。不过,近年来白乐人嫌白乐二字不好听,想把白乐变成百乐,这样一字之改便好听多了,想法倒是不错,只是什么事都不是那么容易的,要想把白乐变成真正的百乐还有好多工作要做。比如:经济要发展,环境要改善,人的素质要提升……只有到那时白乐才能变为真正的百乐。笔者几年前曾写过一篇《漫话白乐》的文章,文后的一首诗对此事作了概括。那首诗是这样写的: 亘古驿站矗蔚箩风雨苍桑故事多若想白乐变百乐只需行动莫空说 黄金广告位 ↓点击“阅读原文” 蔚县近日旅行 赞赏 长按怎样治疗白癜风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比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