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阳峪窑场形成的历史背景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南窑场邻黄河,古称“山阳故城”(以汉代遗存为主的古城址),城市历史久远而成熟。 夏商时属冀州覃怀畿内地,西周为周文王子雍伯的封国。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魏,秦属三川郡修武县。《水经注》:“修武,故宁也,亦曰南阳矣。……秦始皇改曰修武。”[1]汉至东魏为山阳县。唐至五代先后分属怀州、孟州、郑州、开封府。北宋分属河北西路怀州河内郡、京西北路孟州、京西路郑州奉宁军制、京畿开封府。 “焦家作”也就是“焦作”的由来,最早见于元代至元六年(年)的《希玄观碑》[2]碑文中。清宣统二年(年)成立焦作镇,属修武县管辖。年建立焦作市,年修武、博爱两县划归焦作市管辖。由于最早被人们发现的当阳峪窑遗址就坐落在现在的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故当阳峪窑群也被称为“修武窑”、“焦作当阳峪窑”。 当阳峪瓷窑遗址 现存宋代崇宁四年的《德应候百灵翁之庙记》石碑载:“时惟当阳工巧,世利瓷器埏埴者百余家,滋养着万余户”,可见当年窑场林立的繁荣盛况。 之所以能够形成如此规模的当阳峪窑场,主要原因有如下三点: 1、宋代一改以往“抑商”政策,政府减轻商税支持商业发展。(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3])。宋代的商业发展促使人们对生活品质有更高的要求,日用及装饰用瓷需求量很大,加上国家禁铜政策(“自天圣以来,毁钱铸钟及为铜器,皆有禁。”[4]),促使瓷器的需求量进一步提升,各大窑场蜂拥而起,为焦作当阳峪窑场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2、当阳峪窑场地处太行山南麓。附近煤炭、高岭土、铁、锰、铜等矿产资源丰富。窑神庙里一块追记碑记载:“村后土岑一条,取料于大白掌。”(大白掌还有遗留瓷土矿井)[5]村东瓮涧河向西南经新河汇入大沙河水系,为当阳峪窑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制瓷原料和水源。当阳峪附近山边土壤强度高,耐火度强,便于挖掘窑室。附近山上木材、煤炭资源丰富,为当阳峪窑场提供了充足的燃料。优越的地里位置为当阳峪窑场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3、焦作是隋唐大运河——永济渠南端的渠首所在。宋代黄河以北的永济渠为御河,后期又称卫运河。焦作境内的运河被当地称为豫河(御河的分支)。据《修武县志》记载:“运粮河于老县城南遗有故道,现仅长4公里……宋元时期,该河曾名豫河。后以九道堰通丹水,又称小丹河。因其下游入卫河直达天津,以漕运为主,故改称运粮河。”宋元时期,焦作地区出产的煤炭和瓷器,都是通过御河运达首都汴梁(开封)及涿郡(河北)等地。现存窑神碑记载程筠的诗句:“鄱君之民善陶冶,运以千里遍天下。”也从侧面证实了这点。便捷的水路运输为当阳峪窑场产品的外销提供了有利的交通条件。 《德应候百灵翁之庙记》石碑拓片 二、当阳峪窑场的发现 20世纪30年代,“在河北一带收购古董的商人,不断地把(当阳峪窑瓷器)碎片运到了北京,从那时起,北京方面才知道了当阳峪窑。”[6]著名学者周肇祥在琉璃厂见到当阳峪器物后,曾亲付豫北一带调查及选购,并著《当阳瓷记》一文予以记录。 大英博物馆藏当阳峪窑场黑釉剔花瓷片标本 年在焦作煤矿工作的英国人司瓦洛(Svallow,R.W)收集到一些精美的当阳峪瓷片。次年又邀请瑞典工程师卡尔贝克(Karlbeck,O)到窑址共同收集瓷片标本(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卡尔贝克后著《关于焦作陶瓷器的记录》一文,记载了当时尚存余座窑址遗迹。[7] 大英博物馆藏当阳峪窑场瓷片标本(由上而下分别为白釉剔花、绞胎、白地黑花) 年我国著名陶瓷学家陈万里先生也亲自到当阳峪调查,但窑址遗迹几无存世,只获得少量绞胎瓷片,并分别发表《调查平原、河北二省古代窑址报告》[8]、《谈当阳峪窑》[9]两篇论文。在《谈当阳峪窑》中指出:“当阳峪的作品向来是不为人们重视的,因之如此重要窑场是被忽略了。我以为在黄河以北的宋瓷,除了曲阳之定(窑)、临汝之汝(窑)外,没有一处足与当阳相媲美。”文章中对当阳峪窑场的地位给予了高度肯定。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当阳峪窑场绿釉剔花枕 年故宫博物院又派冯先铭、叶喆民两位先生亲赴当阳峪实地考察,看到了窑神庙和“窑神碑”,抄录了碑文。并采集到不同色釉、红绿彩、白地黑花和多种剃划花残片标本(现藏故宫博物院)。之后叶喆民先生发表《考察河南窑址纪略磁州窑型出类拔萃的榜样——当阳峪窑》论文,其中讲到:“当阳峪窑的胎质较粗,多呈灰白、灰黑或黄褐色,有的烧结不够充分,而吸水性较强。因此一般罐、瓶之类的储水器里面多有釉。而磁州窑的胎质则较细,多呈灰色,因吸水性较弱,故一般罐、瓶里面很少挂釉;当阳峪窑釉层较薄而光泽较强,釉面多有细小开片,其中精品真做到了白如凝脂、黑似刷漆的程度。而磁州窑多是釉层较厚,光泽内含,色调白中泛黄黑中带褐……;当阳峪纹饰比较华缛,富于变化,主要是白地剃划黑花之外,尚有赭、黑地剃划花的作品……而磁州窑纹饰比较简朴……两者成就只在伯仲之间,难分甲乙。”[10] 故宫博物院藏当阳峪窑场白釉剔花梅瓶 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对当阳峪窑遗址进行科学发掘,至此揭开了当阳峪窑场,这样一个集北方众家之所长的重要窑口的神秘面纱。 故宫博物院藏当阳峪窑场黑釉剔花梅瓶 当阳峪窑场根据窑址的地里位置,大致可分为五大区域三十余处窑口[11]: 1、当阳峪窑遗址区域。包含当阳峪窑遗址、牛庄、矿山、恩村、定和、李河、陶瓷总公司、山后、高寨、工学院南院、东孔庄等瓷窑遗址十一处。 2、李封窑遗址区域。包含李村、西王封、东于村、店后、东王封、狼坡、狮涧等瓷窑遗址七处。 3、许河窑遗址区域。包含许河、石碑岩、东张庄、高窑河、北业、寺后、周窑等瓷窑遗址七处。 4、清化窑遗址区域。包含清化(柏山)、白坡、南坡、张山街、北田院、碗窑河等瓷窑遗址六处。 5、沁阳史书记载但未发现遗址的怀庆窑[12]和河内窑[13]。 以上当阳峪窑场遗址中,文物部门进行过科学发掘和抢救型发掘的仅当阳峪窑址、牛庄窑址和矿山窑址三处。 当阳峪窑遗址在年11月—年6月间,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修武县文物部门合作,进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平方米。清理出5座窑洞式建筑作坊、窑炉7座、灰坑70余个,另有过滤池、辘轳坑、水井、沟等类遗迹余处,出土器物余件。种类繁多,前所未见。年5月25日当阳峪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牛庄窑遗址在年2月3日至27日间,由焦作市文物队进行抢救性发掘,牛庄遗址距当阳峪遗址3公里,面积约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1.5米。出土瓷片片,窑具若干。 矿山窑遗址在年,游焦作市文物队同基本建设部门进行抢救性发掘,矿山遗址距当阳峪遗址5公里,面积平方米,文化层厚度1—1.5米,出土器物众多,与当阳峪窑遗址出土器物多有相似之处。 三、当阳峪窑场的创烧与终烧年代 当阳峪遗址出土《德应候百灵翁之庙记》碑,石碑上所记载立碑时间为“大宋崇宁四年岁次乙酉闰二月十五日建”(年),北宋晚期所立。从碑文“时惟当阳工巧,世利瓷器埏埴者百余家,滋养着万余户”可知立碑时,当阳峪窑场众多,烧造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从创烧走向成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且也有民间收藏窑址标本的特征指向更早的时期(比如类巩县窑的贴面绞胎瓷片)。但是目前官方并没有对宋代以前的地层进行发掘研究,也没有相应出土器物辅证,所以保守判断当阳峪窑场创烧年份最晚应该在北宋晚期。 《德应候百灵翁之庙记》石碑拓片上部红框内为“大宋崇宁四年岁次乙酉” 至于终烧年代,在《德应候百灵翁之庙记》石碑背面上部,有“元皇庆二年重修百灵庙记”碑文,确定在元代晚期又重修“窑神庙”,可见当阳峪窑当时仍在大量烧制瓷器。连同以前调查的窑址中,烧宋金瓷窑有30个,延续到元代有10多个,而清化窑一直烧到民国,冯河、张河、冯庄等6个窑专烧民国瓷,说明当阳峪窑场的兴盛期在宋金时期,而明代之后,全国瓷业中心南移景德镇,当阳峪窑场也逐步走向没落。 《德应候百灵翁之庙记》石碑背面红框内为“皇庆二年七月十五” 四、当阳峪窑场典型产品与装饰技法 当阳峪窑场的产品种类繁多,从制作精细度方面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一般日常生活用品。主要是釉下施化妆土的碗、盘、罐等,其制作工艺粗糙、胎体较厚、胎中杂质较多;另一类是更高级别的瓷器。通常装饰精心、胎质细腻。两类器物最明显的差别在于器物胎质的粗细,以及胎体厚薄。 现以釉色为基础,通过胎质粗细程度不同,进行如下分类介绍: 1、化妆土白瓷 化妆土白瓷是当阳峪窑场极为常见的一个品种。采用这种工艺,可以使质量略差的胎土,显得更加洁白细腻。制作方法是:在成品胎体上施一层或多层白色化妆土,罩透明釉后入窑烧制;或者在已施化妆土的胎体上进行各种装饰后,再罩透明釉入窑烧制。 而这类化妆土白瓷按照胎质不同又可以分为两类: ⑴粗胎类 粗胎化妆土白瓷多为日用器物。对产品细节要求不高,瓷土淘洗过程粗糙、胎体较厚,并且常夹杂较多细小杂质,由于胎体含铁量较高,烧成后胎色多呈赭色、褐色和灰色。常见化妆土施至器物下腹部,罩釉施至器物下腹部或近足处。由于胎质粗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器物的样式和类型。常见器型有碗、盘、盏、罐、炉、器盖、执壶等。其中碗、盘类占大多数。 焦作市博物馆藏当阳峪窑场白地黑花碗 (2)细胎类 细胎化妆土白瓷,胎质明显区别于粗胎化妆土白瓷。由于胎土淘洗过程细致,胎土含铁量很少,胎色多呈微黄色,少数呈白色。其胎质普遍较细,胎中可见杂质非常少,有的甚至达到细白胎一道釉瓷的水平。观察此类瓷片发现多数胎体较为疏松,致密的极少。从器型上看,很多明显区别于粗胎化妆土白瓷,明显是较为高档的产品。主要器型有碗、盘、盏、盏托、模塑人物、玩具类小器物等。 焦作市博物馆藏当阳峪窑场细胎划花白瓷盏 2、细白胎一道釉瓷 当阳峪系生产的白釉瓷器中,以细白胎一道釉瓷为最高水平,属于高端器物。基本特点是胎色洁白,胎质细密,瓷化程度极高。此类就是陈万里先生提到的:“就质地说,有极细洁的白胎”[14]。而当阳峪窑场高端器物中,细胎化妆土白瓷、酱釉、黑釉类瓷器中也有极为精细的产品,其胎质与细白胎一道釉瓷相当。 细白胎一道釉瓷,器型主要是盏类。胎体很薄,修足十分规整,不施化妆土,内壁满釉、外壁施釉至足跟,足沿、足内墙、足心露胎;也有施满釉裹足刮釉,釉面光亮温润,局部有极细小开片。目前发现的细白胎一道釉瓷,大多采用支钉支烧,器心常见四个细小支钉痕迹。而同样胎质的酱釉、黑釉产品则采用单独匣钵装烧的方式烧造。两者烧造方式的不同,是否由于胎土细腻、瓷化程度高,而无须顾及支钉痕对白瓷釉面的影响。 清心堂藏当阳峪窑场细白胎一道釉托盏执壶小瓶笔舔 清心堂藏当阳峪窑场细白胎一道釉白瓷笔舔 3、酱釉、黑釉瓷 酱釉、黑釉瓷都是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的釉色品种。业界有种说法是,酱釉、黑釉釉料一样,在烧制过程中“当氧化亚铁为8%左右,为赤褐色、暗褐色;如果烧成温度比烧黑瓷高30—50度,釉色就成为酱褐色、芝麻酱色,而且稳定精美”。[15]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当阳峪窑场酱釉渣斗 文物学者万斌则认为,“酱釉和黑釉作为中古单色釉两个不同品类的独立、成熟的大宗产品,这种‘通过控制窑温变化来实现生产目的’的假设推理在理论上恐怕难以成立,有违古窑窑烧气氛的随机性和历史生产实情。文物遗存的客观情况,更倾向于酱釉、黑釉是两种不同的独立釉药配方。譬如黑釉饰酱斑的天目釉类器物,很显然就是两种釉药的应用,而不可能是同一种釉药却在同一器物上,通过局部改变窑温而产生色差对比强烈的装饰效果。此外,部分黑釉器的局部窑变酱色现象,多是集中在口沿或者下腹胎釉交接部位,普遍指向一个共同特征——釉薄,即黑釉的呈色剂铁元素无法沉积的原因。”对比当阳峪的大量成熟稳定的酱釉器物来看,以及对黑釉酱釉成分科学分析结果[16],都佐证了万斌老师的观点。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当阳峪窑场黑釉斗笠盏 当阳峪窑场酱釉、黑釉也同样按照胎质区分为两类: ⑴粗胎类 粗胎酱、黑釉瓷,胎色深、胎质粗、胎体厚。主要为日用品类,器型有碗、盘、罐、瓶、钵、执壶等。此类酱、黑釉产品多见施釉及腹部,腹部以下施酱色护胎釉。 焦作市博物馆藏当阳峪窑场黑釉弦纹梅瓶 (2)细胎类 在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对当阳峪窑遗址进行大规模考察发掘之前,人们都把当阳峪生产的细胎酱、黑釉划归为“紫定”、“黑定”。 细胎酱、黑釉器物胎色洁白,胎体薄,器型挺拔,瓷化程度极高,釉色发色稳定。大多器物施釉及底,足墙外露或者裹足刮釉,足部微外撇,足墙内部斜修,使其剖面失去尖锐棱角,施釉后在足墙外上部刮旋一圈。常见在口沿边缘切削出“V”字型六出小花口装饰。采用一匣一物单独烧制,明显属于高端器物。烧制过程中釉层会向下流动,口部釉层变薄,会呈现出一圈棕黄色或黄褐色。 经过对比不难发现,当阳峪窑场所产的细胎酱、黑釉产品的精细度方面,已超越定窑同类产品,且细胎酱釉产品更为多见。器型主要有碗、折腰盘、盏、钵、瓶、盏托等。 民间藏品当阳峪窑场酱釉折腰花口盘 4、低温颜色釉瓷 当阳峪窑场低温颜色釉瓷,由于烧制温度在度以下,介于陶与瓷之间,胎与釉(胎、化妆土与釉)结合不好,剥釉现象普遍,所以也有称“颜色釉陶”。 焦作市博物馆藏 当阳峪窑场绿釉行炉(左图)当阳峪窑场绿釉小罐(右图) 低温颜色釉瓷的制作方法是:先将施白色化妆土的器胚素烧,然后施绿釉、黄釉、孔雀蓝釉或宋三彩釉等,进行低温二次烧成。胎色多为砖红色、灰色。胎质粗且疏松。 民间藏品当阳峪窑场低温绿釉、黄釉、孔雀蓝釉瓷片标本 当阳峪窑场低温颜色釉瓷单色品种常见于玩具类小瓶、小罐类。更多的是伴随丰富的装饰手法出现,如绘彩、划花、剃刻花、模塑、贴塑等,器型有盘、罐、钵、炉、瓶、执壶、磁枕等。 民间藏品当阳峪窑场剔花三彩行炉 5、部分窑具及使用方式 当阳峪窑场窑具种类众多,包括装载器胚的匣钵、支垫间隔具、试火具以及炉条等。都是以呈烧器物类似胎土素胎或施化妆土后使用。 焦作博物馆藏当阳峪窑址出土窑具、修胎工具 窑具的使用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桶型无底匣钵。一般配合支顶钵和三角支钉叠烧器物时使用。使用时,先往桶型匣钵内放入支顶钵,然后在支顶钵顶端放上支钉,器物口部朝下放置与支钉之上,器物圈足上再放支钉,然后放支顶钵,如此循环装满匣钵,之后叠放同类匣钵,最后上面放匣钵盖或以一般器物做盖。这类装烧方式大量使用于粗胎白瓷的烧制,还有很多粗胎黑釉、酱釉器物,不使用支顶钵和支钉,直接在器物中心刮釉一圈,另一器物圈足涂化妆土放于下面器物的涩圈之上叠烧。 (2)盘型支圈。一般是用于覆烧法,此类支圈浅斜直壁,底部有圆孔,大部分胎质细腻,也有部分粗胎施化妆土的情况。盘面清晰可见同心圆弦纹,应该是放置器物的口部化妆土留下的痕迹。由于弦纹间距小,盘型支圈坡度差也小,应该是用以烧制不同尺寸的同类器物的。多见于烧制平底斜壁的小盘。有的盘型支圈外壁也有同心弦纹,这应该是倒扣使用支圈,支烧腹部较深的器物所留痕迹。也有见盘型支圈上有支钉痕迹,应该是搭烧其他器物留下的。 (3)环形支圈。类似无底的小匣钵,剖面呈“L”或“V”型,使用时装烧器物口部刮釉倒扣至适宜尺寸的支圈上,然后层层相叠形成支圈柱,最后入窑烧制。 (4)圆形垫片和漏斗型匣钵。基本用于高档酱釉、黑釉类瓷器的烧制,使用时直接将垫片或者垫环放置到匣钵底部,器物的底部放置到垫片之上,然后相同大小的匣钵相叠堆放后入窑烧制。 6、装饰技法 当阳峪窑场以丰富多样的装饰技法见长。有绞胎、绞釉、剔刻花、划花、印花、贴塑、飞白(跳刀)、白地黑(褐)彩、红绿彩等。尤以绞胎、剔刻花最具盛名。现就最具代表性的装饰手法介绍如下: (1)绞胎 绞胎类器物创烧于唐代,发现的最早烧制此类器物的窑场为巩县窑,当阳峪窑场学习、借鉴,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了烧制温度,做出了真正意义上的绞胎瓷。 剑桥大学博物馆藏当阳峪窑场绿釉绞胎钵 从现有发掘器物来看,当阳峪窑场绞胎瓷可分为低温绞胎和高温绞胎两种。低温绞胎器物,是用白、黑(褐)两种瓷土搅和后,素胎烧成,之后上绿釉或黄釉二次低温烧成;而另一类高温绞胎器物则很常见,多以白、黑(褐)两种瓷土相绞初烧,后罩透明釉、绿釉或者黄釉高温烧制而成。基本是以支烧多见,也有叠烧和与其它器物搭烧的情况出现。胎体普遍较薄,瓷化程度高,釉层薄且光泽透亮,极少有开片情况。 北京大学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闲事与雅器》展当阳峪窑场绞胎盏(上图) 民间藏品当阳峪窑场绞胎盏(下左、下右图) 此类器型有碗、盘、盒、钵、高足盏、罐、执壶等。器物均为模制,在器物口沿和圈足往往以白色瓷泥拼接。纹路方面有羽毛纹、编织纹、麦穗纹、木纹、水波纹以及其它不规则纹路。 故宫博物院藏当阳峪窑场羽毛纹绞胎罐 (2)绞釉 绞釉是晚于绞胎出现的一种装饰手法,也有称之为“泥流纹”、“流沙纹”或者“绞化妆土”。 河南省博物馆藏当阳峪窑场酱釉褐彩虎型枕(枕面部分绞釉加褐彩) 从现有发掘器物的制作工艺来看,其烧制手法是,先在器物上施化妆土(也有不施化妆土的情况),然后用两种或几种不同颜色的化妆土浆料施于器物上,旋转器物使浆料自然流动相绞后素烧,最后罩绿釉、黄釉、孔雀蓝釉或者透明釉烧制而成。 民间藏品当阳峪窑场黄釉与孔雀蓝绞釉炉 此类器物大多胎质较粗,多为砖红或灰色,低温烧制。少数有瓷化程度高的品种。器型多为碗、盘、炉、盒、执壶、枕、罐、瓶、水盂等。 秋水堂旧藏当阳峪窑场绞釉长颈瓶 (3)剔刻花 剔刻花是当阳峪窑场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之一。剔刻花类器物多以剔、刻工艺为主,有的还辅以彩绘手法,丰富而富有层次感,色彩对比强烈。陈万里先生对现存故宫博物院的一件当阳峪白地剔黑牡丹纹梅瓶,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器物的全身布满了缠枝牡丹纹,却不显得过于繁密;花花叶叶相互缠绕,却不显得琐屑散漫。只看到许多欣欣向荣的花叶,迎风飞舞般的嵌插在一个挺秀的瓶身上,十分雅洁、高尚、健康而优美,黑白的对比处理的很适宜,黑的色泽如漆如墨,白的光彩如蜡如玉。至于釉色——即所谓的温润晶莹之感……仅仅提出这一件,也可以看出宋代北方民窑造瓷艺术的卓越成就。”[17] 故宫博物院藏当阳峪窑场白釉剔花缸 剔刻花瓷制作工艺是:先在素胎器物上施白色(黑色)化妆土,然后用竹(骨)刀在器物上划出图案,然后剔去轮廓以外多余的化妆土,之后罩透明釉或彩釉烧制而成,这类被称之为胎剔白(黑);同理先施白色化妆土再施黑色(褐色或紫色等)化妆土,然后剔掉轮廓外多余黑色化妆土的地方露出白地,被称之为白地剔黑(褐或紫等)。 北京大学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闲事与雅器》展当阳峪窑场黑釉剔花矮梅瓶 至于有说法上四层化妆土,然后按位置不同分别剔出需要的颜色而成为三彩剔花,本人并不认同。因为观察很多三彩剔花器物时发现颜色有互相渲染的情况,可知是白地搭配某一种颜色化妆土剔出,之后再局部涂所需不同的色釉烧制而成的。 正道堂藏当阳峪窑场三彩剔刻花直颈瓶 剔刻花类器物普遍胎质较粗,多为砖红色、灰褐色,部分器物整体施化妆土,底部不施釉。典型的精品器物以人物、动物、花卉为主体纹饰,以细密的唐草纹打底,剔几何纹或划花草纹为边饰。器型以盘、瓶、罐、钵、枕为主。 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当阳峪窑场剔黑缠枝花纹枕 (4)白地黑(褐)花 釉下白地黑(褐)花产品是磁州窑场的大宗产品,从当阳峪窑场的发掘情况看,白地黑(褐)花装饰手法,好像并不被当阳峪窑工所重视,偶有精细之作,往往搭配剔刻花同时出现,画工及题材的丰富性,亚于同时期磁州窑场产品。 焦作市博物馆藏当阳峪窑剔花折枝褐彩牡丹纹罐 白地黑(褐)花制作工艺是:用毛笔蘸黑(褐)釉料,直接在化妆土上书写或绘画,然后罩透明釉、绿釉或者孔雀蓝釉烧制而成。 在当阳峪窑场,此类装饰手法大多出现在粗胎白瓷的日用瓷上。比如碗、盘类的内壁,罐子、器盖的外壁。多见在内壁画单圈纹,中心书写文字,内容有“香”、“花”、“花枝”、“梅花”、“菊”、“忍”等字样,也有少量书写简单诗句,或绘画折枝花草纹;或直接在罐子等外壁直接画花草纹,少见有开窗画法;器盖大多先画一圈弦纹,然后在中间画花草纹。(也有少量产品是毛笔蘸白色釉料,在已施黑(酱)釉器物上绘画,然后罩釉烧制,暂且也归为一类,称之黑(褐)底白花。) 焦作市博物馆藏 当阳峪窑白地黑花缠枝纹罐(左图)当阳峪窑褐底白花盖盒(右图) (5)红绿彩 红绿彩瓷是一种釉上彩绘瓷品种,金元时期的北方窑口多有烧造。因釉面装饰色彩中多见红、绿两色,故称“红绿彩”。 当阳峪窑场出土红绿彩标本 王封窑红绿彩瓷片红彩书“河内王封祁家烧造”(左图)绞釉施红绿彩瓷片(右图) 其制作方法是:在已经烧制好的瓷器釉面上勾填彩料,而后再次入窑低温烧制而成。所以也有称之为“宋加彩”或“金加彩”。从现有发掘器物来看,釉上彩绘工艺,是融合了白地黑(褐)彩的绘制手法和图案,以及三彩类瓷器对多种色彩搭配使用的装饰手法而产生的品种。 红绿彩瓷的发展还直接影响到南方景德镇元代以后的制瓷工艺,如“五彩”和“斗彩”类瓷器。耿宝昌先生指出:“当阳峪白釉红绿彩绘亦教突出,以人物塑像、盘、碗为常,绘以荷莲、菊花、鱼藻,生动活泼,开拓了五彩瓷的先声。”[18] 秋水堂藏当阳峪窑场红绿彩玉壶春瓶 当阳峪窑场红绿彩瓷多见于两类产品。一类是日常生活用瓷,如窑碗、盘、杯、瓶、罐等;另一类是各种瓷塑制品,如宗教塑像、日常人物塑像和用于随葬或祭祀用的人物塑像。 纽约J.JLALLYCO.旧藏 年纽约苏富比春拍当阳峪窑场红绿彩文昌君造像 装饰方法常见有两种:第一种,在素面白瓷上用红绿彩勾画图案,一般使用红、绿、黄三色,也有使用红、绿双色的。这类大多是器皿类,纹饰常用花卉纹、水果纹、动物纹或直接书写诗句或吉祥语作为装饰。第二种,在烧制好的白地黑(褐)花瓷或者绞釉瓷器物上填画红绿彩,使其颜色更加丰富多彩,装饰效果出众。 日本逸翁美术馆藏当阳峪窑场红绿彩“泰和元年”墨书款盘 除常见的粗胎白瓷红绿彩外,当阳峪窑场有在细胎白瓷或者细白胎瓷器上施以红绿彩装饰的盏、碟类器物,很多器物内外都以红绿彩进行装饰,这种做法在其他烧制红绿彩瓷的窑口极为少见,此类器物色彩、釉光更加鲜艳莹润。 当阳峪窑场红绿彩装饰手法中,多以红彩勾画图案轮廓,再填其他彩。这应该与剔刻花技法中先划轮廓再剔的工艺习惯有关。 北京大学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闲事与雅器》展当阳峪窑场红绿彩碗 (6)钧瓷 钧瓷在北宋后期在北方众窑口流行烧制。当阳峪窑场钧瓷瓷片标本在窑址发掘中也有见到,普遍为粗胎笨重的生活用瓷,也有通体施釉的盏类器物。据当阳峪碑文程葆光所作诗词“当阳铜药真奇器”,“铜色如朱白如玉”两句颇值得重视。由此可知当阳峪窑场在宋代就已经能烧制出“钧红”釉的精美瓷器了。 窑址采集当阳峪窑钧瓷瓷片标本 五、由“窑神碑”得到的启示 《德应候百灵翁之庙记》碑位于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口窑神庙内,窑神碑高1.87米、宽0.67米、厚0.2米,为宋崇宁四年(年)修建“窑神庙”而立。碑文如下: 怀州修武县当阳村土山德应侯百灵庙记 凤州团练推官知威胜军绵上县田愿撰 解牛之技,以神而遇,庖丁得其妙理;削之能,以神而凝,梓庆全□性觉。然则士有独见之智,固足以创立万世法大哉。 百灵之智也,造范瓷器,乃其始;耀郡立祠,则其先也。性天内观,神心反照,因土山之所宜,假陶甄之作器。大朴既革于红炉,造化巧成于天地。器范□□,利用周世。虽有智者,无以过也,述之而已;虽有能者,无以也,继之而已。兹天下后世之赖也。虽□□其材,有时而废,吾之器无时不用;百工之械,有时而缓,吾之器无时不急。是宜有功于民,故以祠之。百灵之功,为利于世,岂小补哉。 时惟当阳工巧,世利兹器。埏埴者百余家,资养者万余户。或作一日,瓷□都户温良昆仲,聚众而议曰:尝闻水之有,必因其源;木之有枝,必根其本。吾徒世事此业,岂可忘其本乎?于是允协众意,欣然翕从。遂蠲日发徒,远迈耀地,观其位貌,绘其神仪,立庙像于兹焉。春秋祀之,自此始矣。 江南提举程公作歌并序公讳筠,号葆光子轮至于轮扁,飞鸢至于墨子,天下之绝工也。尝观当阳陈立子基之徒,造范瓷器,皆得百灵之妙意,亦天下之绝工也。因□作歌,以赠焉。 当阳铜药真奇器,巧匠陶钧尤精至。 成器曾将汴王呈,当时见者增羞愧。 春风晓入青山谷,目运心劳机径速。 陶钧一转侔造化,倏忽眼前模范是。 既成胚器在红炉,三日不余方可熟。 开时光彩惊奇异,铜色如朱白如玉。 竹林吟叟真奇士,得之远寄葆光子。 光子开缄尽数陈,光辉满座庆云紫。 异时林下宴亲宾,千里天涯知远意。 珍藏当□图画侧,余意忽然生忆。 河朔江南事一同,故乡远在鄱君国。 鄱君之民善陶冶,运以千里遍天下。 其间精绝固难求,逡巡往往误真价。 君今所寄皆奇品,收拾艰难已详审。 古人投赠报有礼,我独忙然甚为贵。 君诚河朔君子儒,我亦江南真丈夫。 谛交风义老不变,持此为盟君可乎? 碑文之下,附刊许多立碑者的姓名;碑上有两个年号,一是“元符三年(1年)七月十五日盖庙毕”,一是“大宋崇宁四年(年)岁次乙酉闰二月十五日建”。 从碑文中我们可以明确得知以下四点重要信息: 1、“大宋崇宁四年(年)岁次乙酉闰二月十五日建”“元符三年(1年)七月十五日盖庙毕”。碑上所载年号表明了当阳峪窑场最辉煌的年代——宋末至元代这一时期。 2、“百灵之智也,造范瓷器,乃其始;耀郡立祠,则其先也。”“遂蠲日发徒,远迈耀地,观其位貌,绘其神仪,立庙像于兹焉。”。由此碑文可见当阳峪是继耀州之后设立“窑神祠”的,或者可以理解为当阳峪的窑工在立碑之前,就跟耀州窑之间有着深入的联系,并且充分学习借鉴了耀州窑的刻划花工艺技法,并逐步转变为当阳峪窑场最负盛名的剔刻花工艺。 3、“当阳铜药真奇器,巧匠陶钧尤精至。”由此碑文可知,当阳峪窑工在“元符三年”之前就已经掌握了铜元素的釉药配方了,并且已经开始仿制钧瓷。 4、“成器曾将汴王呈,当时见者增羞愧。”由此碑文可知,当时的当阳峪窑制瓷水平已经远超同类窑口。 六、关于当阳峪窑场工艺借鉴与创新的讨论 当阳峪窑场生产的瓷器品种丰富,工艺精湛,风格多变。 -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当阳峪窑址进行的科学发掘,其报告指出:“细白瓷、酱釉瓷、绞胎瓷和三彩等,主要出土于宋代堆积层,金代堆积层也有出土,金代和元代堆积层以粗白瓷和白地黑花瓷为主,钧瓷主要出土于元代堆积层。”[19]。 从发掘结果来看,不免让人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当阳峪窑场的产品仿佛一出现就是极为成熟的产品? 究其原因大致会有两种可能或两种可能性并存:一是早期堆积层被破坏或者不在本次发掘范围之内。二是有成熟的技术可以让当阳峪窑场的窑工学习、借鉴。 由于没有明确考古资料支持,所以仅通过对比各窑场典型产品的相似性方面来探讨“是否有成熟的技术可以让当阳峪窑场的窑工学习、借鉴。”的可能,除窑神碑明确记载的与耀州窑的往来学习以及仿制钧窑的产品外,当阳峪窑场与其他著名窑场类似风格的产品比较如下: 1、与磁州窑产品的相似特征 磁州窑北朝始烧,是宋、金、元时期我国北方著名的民间古窑场,主要集中在漳河流域的观台、冶子、艾口以及滏阳河源头的临水、彭城、常范等窑址组成的窑场。其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有化妆土白瓷、白地黑花瓷、白釉剔刻花瓷和红绿彩瓷等,当阳峪窑场产品与之相似度极高,早前古陶瓷研究者不大了解当阳峪窑场产品的时候,往往把当阳峪窑场的产品统归为磁州窑场产品或磁州窑类型产品。 仔细对比两个窑口的产品发现,在釉面和胎质以及装饰工艺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当阳峪窑场产品釉面薄且光泽度高,局部有细小开片,磁州窑产品却相反;当阳峪窑场产品的胎质普遍粗于磁州窑产品,尤其化妆土白瓷多见灰白、灰黑或黄棕色砂胎,吸水性较强,故当阳峪窑场的容器类瓶、罐等里面多施釉,磁州窑产品却相反;装饰工艺上,当阳峪的白地黑花瓷画法上不如磁州窑细致,剔刻花产品却优于磁州窑产品。当阳峪窑场剔刻花纹更深,立体感更加明显,纹案种类丰富、繁缛,变化多样。上文中提到的故宫博物院藏当阳峪白釉剔花梅瓶,瓶身上的几何纹装饰手法是磁州窑产品前所未见的。 2、与定窑产品的相似特征 定窑始烧与唐代,在宋代成为北方最为著名的生产白瓷的窑场,与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窑址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一带。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是白釉刻划、印花产品,多为薄胎一道釉,釉面紧致,瓷化程度高,兼有黑釉、酱釉等产品。当阳峪窑场烧制的细白胎一道釉白瓷、细白胎黑釉、酱釉产品与定窑同类产品极为相似,早前大家把当阳峪窑场的酱釉产品也称为“紫定”。 对比两个窑口的同类产品可以发现釉面胎质都很类似,但是还是有细微差别。就胎质而言当阳峪窑场细白胎一道釉白瓷产品胎质密度低于定窑,而酱釉产品中有些可以达到定窑的水平。当阳峪窑场细白胎一道釉瓷多为素面瓷,釉面光洁,少有流釉现象,积釉处呈现微黄色,局部有细微开片,盏类底部多见细小支钉痕迹,多见高足盏类。定窑白瓷常见划花、印花工艺,釉面紧致,极少有开片情况,釉面多有流釉“泪痕”,器物外壁多见纤细密集的修胎痕迹“竹丝刷痕”,底部无支钉痕,定窑底足比例往往较浅。当阳峪窑场细白胎黑釉、酱釉类产品与定窑产品更加难以区分,最大不同在于修足上,定窑足墙多见直壁满釉,足圈刮釉。当阳峪窑场修足更为仔细,大多足圈微外撇,内部斜修,足墙无釉,足心涂釉,足墙外侧刮胎一圈,应该是起到止釉的作用,当阳峪窑场细白胎黑釉、酱釉产品多数胎质极为细白,瓷化程度非常高,釉面色泽均匀稳定,其中精品已经超越定窑同类产品的水平。 3、与巩县窑产品比较 巩县窑隋代始烧,唐代达到制瓷高峰。窑址分布在今河南省巩县白冶河两岸。代表性产品为白瓷、三彩、绞胎类瓷器。其中绞胎类瓷器据记载是巩县窑最早于唐代开始烧制的,当阳峪窑场绞胎瓷明显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发展。 比较两个窑口的绞胎瓷可以看到除纹路类似外,还是有不少差别,巩县窑绞胎瓷是先将绞制好的泥碾压或者切薄片,贴在素胎成型的胎骨(或未成型的胎泥上而后模制成型),器表之下三分之二是白胎,先素烧后挂透明釉或色釉低温烧制,胎质酥松,釉面结合不好,常见细碎开片。当阳峪窑场绞胎瓷制作工艺却不相同,是直接用两种不同颜色胎泥绞制后直接模制成型,素烧后挂透明釉或色釉高温烧制而成,器物纹理内外一致,胎质细密坚硬,瓷化程度很高,釉色油润光亮,极少见开片情况。并且纹路更为丰富多样,远超过巩县窑绞胎瓷的水平。 通过以上对比不难发现,当阳峪窑场的产品种类之多是其他周边窑场所未见到的,并且产品质量也不亚于几个著名窑场的产品。由于相比较的耀州窑、钧窑、磁州窑、定窑、巩县窑的创烧时间都早于已知当阳峪窑场的始烧时间,故大致可以判断当阳峪窑场在宋代就开始不断学习、借鉴周边大窑场的经验,而后通过不断创新烧制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优质产品,逐步成为宋金时期北方地区不可多得的重要古瓷窑之一。 [1]《水经注·沁水注》,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 [2]《希玄观碑》,至元六年(年)六月所立,现存河南省焦作市山阳区恩村(旧属修武县)。 [3]马端临:《文献通考》,宋代。 [4]脱脱、阿鲁图:《宋史》卷一百三十三,元至正五年(年) [5]新乡地区文物调查组调查报告,调查组报告整理:郑明谦、粱声传:《当阳峪宋代陶瓷的初步调查》,年8元24日。 [6]陈万里:《谈当阳峪窑》,《文物参考资料》年4期。 [7]小山富士夫(日本):《北宋的修武窑》,《工艺美术》年第3、4期。 [8]陈万里:《调查平原、河北二省古代窑址报告》,《文物参考资料》年1期。 [9]陈万里:《谈当阳峪窑》,《文物参考资料》年4期。 [10]叶喆民:《考察河南窑址纪略磁州窑型出类拔萃的榜样——当阳峪窑》,《中国文物报》年9月19日。 [11]马岩波、马正元:《焦作古瓷窑遗址的分布与考古发掘》,焦作文物工作队内部资料。 [12]吴霭生:《景德镇陶瓷史稿》,三联书店年2月。 [13]李贤、彭时等:《大明一统志》卷二十五,明天顺五年;王士俊等《河南通志》卷十三,康熙三十四年;穆彰阿、潘锡恩等,《大清一统志》卷一三四,乾隆八年;吴霭生,《景德镇陶瓷史稿》,三联书店年2月。 [14]陈万里:《谈当阳峪窑》,《文物参考资料》年4期。 [15]冯先铭:《中国古陶瓷图典》54页,文物出版社年1月。 [16]张福康:《中国古陶瓷的科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年。 [17]陈万里:《宋代北方民间瓷器的卓越成就》,《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页,紫禁城出版社,年9月。 [18]杨俊艳:《一世风华——当阳峪窑的陶瓷艺术》,《收藏家》年11期。 [19]赵志文:《修武当阳峪窑考古发掘重要收获》,《中国当阳峪窑》页。 精彩回顾 何谓国学大师? 未死与方生——现代化进程中的新旧文化冲突 何谓国学?(上) 岭南世家——肇庆卢氏家族的书道与艺术收藏 中古汉传“金刚力士”考 复盘“宣州窑”的探索之路 浮梁倩影——宋元湖田窑概述 《东亚海洋和丝绸之路的交汇点--福建》(中文摘译版) 安徽出土原始瓷器刻划符号初探 浅谈中古时期狮子艺术造型及陶瓷装饰应用 浅谈明末清初之“过渡期”青花瓷 酒神的萌宠——牺尊小议 彼此存在,不只是为了对抗。 吉州窑标准器考略 《马克斯·韦伯: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导读 禅心与禅物 千年窑火的辉煌青瓷——龙泉窑概述 WhatIsSexy?(一个震撼人性的性学剖析课题) 极简主义与盲人摸象 辽代陶瓷及宋辽制瓷的相互影响 漫话文天祥、周必大与吉州窑 伦敦印象散记 收藏释义与艺术市场标杆拍品巡珍 秦汉彩陶上的神奇“中国紫” 高丽青瓷概述 汉代断臂裸女俑的身世之谜 最后的名士——民国收藏大家张伯驹 出陈推新的彩瓷变革——近代浅绛彩瓷综述 风月、琼浆与文艺——宋代都市文化和夜生活扫描 唐代长沙窑青釉彩绘瓷概述 浅谈古典家具的软装饰应用 介休窑赭彩瓷掠影 紫砂收藏市场20年的既往与现状 文房撷英——笔掭漫谈 烟云供养的人文精神——中国古典文人赏石综述 古籍文献中的吉州窑 唐代定窑印花小议 北朝的明珠——相州窑 “奇技鬼工”——核雕史话 帝国窑火的斑斓余晖——慈禧御用瓷器 "早期蒙娜丽莎"——惊喜,还是谎言? 收藏之初 良渚文化陶器概述 从印度河而来的蚀花肉红石髓珠 传道者王方宇与其弟子安思远的收藏情缘 小议夏商西周人体金饰品 唐诗与器用 三晋遗珍——初识霍窑精细白瓷 伦敦苏富比春拍(5月11日)精选器物细节预览 着相与狷狂——茶法之争 《猛虎文化》(创刊号) 《猛虎文化》众号子版块 文物考古玩藏天地 市场评论工匠精神 中国美术西方美术 百家人物人文生活 学术思潮学艺初阶 tigerarts∣猛虎文化北京有没有专治白癜风的医院北京白癜风最专业的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