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1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如此会玩儿的王镛先生

贺进

果不其然,今天的“寸耕堂铭砚展”人山人海,不负大家的期望,这个展览值得一看。

我在之前的文章曾说,“寸耕堂铭砚展”将成为今年最具有期待值的一个展览。今天的展览现场以震撼验证了大家对王镛先生的期待。由于多年来从事记者的工作,对各种大大小小的展览数不胜数,尤其是前些年,各种展览如春雨一般洒落京城,因此,对于书法人来说居住在北京,就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上午,与王登科先生聊天,他曾说到现在的书法人应该具有一些“半隐居”的状态,学清末至民国的居住在地方的名士一般,可能对书坛一无所知,但是恰恰是自己的不闻世事,才造就了自己的艺术高度。我们在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似乎很难做到“半隐”状态,但是却可以保持自己的艺术孤独性。也就是说,对于展览应该有所甄别,甚至可以自己选择性的去观看,展览的目的对于自己来说应该仅仅是借助,而非借鉴。

“寸耕堂铭砚展”属于甄别之后尽可以走进去仔细观摩的一个展览。有些书法人对于展览是趋之若鹜的,犹如新婚一样的激动万分,所以在展览中尽显各种拳脚之势,然而似乎无论有多少花拳绣腿,对于观者来说似乎只有那一种最心动的拳脚,其它都几乎沦为笑柄。所以展览应该更纯粹,更有意趣。比如王镛先生这次展览将纯粹做到了极致,只是一方砚台,只是砚台上的铭刻文字,一方天地,尽显万千。这是纯粹带给观者的执着。我曾在今天的展厅中看到无数人仔细观察砚台的形制,揣摩砚台名字的来由,思考铭砚上聊聊数字蕴含的某种含义。这就是纯粹,只有这样,没有大尺幅与小尺寸的展厅震撼,只有静静的那么多砚台,摆在那里,带给我们的是纯粹的艺术想象。

独具匠心是“寸耕堂铭砚展”的另一大亮点,砚台上方精心装裱的题拓作品,以及辅之以解读文字,让观者瞬间有了文化爆棚的快感。尤其是策展人对“铭砚”知识在展厅入口处做了精致的讲解,从一点一点的了解中我们看到了“砚铭”的文化内涵,在历史中窥探这份沉甸甸的文化积淀。在王镛先生的每方砚台中都有砚台的形制解读、历史缘由、蕴含寓意甚至每方砚台的名字都是王镛先生自己命名的,那份对艺术的执着,对文化的升华都在这个展览中有很好的表达。

我曾将这批“砚铭”玩笑的称之为王镛先生的“玩意儿”,王镛先生用自己的感悟对待这些玩意儿,他认真对待砚台的态度犹如他对艺术的那样执着。如此会玩儿的王镛先生,我们应该更加敬重!

“寸耕堂铭砚展”作品欣赏

买不起作品集,送你半本书,别客气!

65方砚台,请有耐心!

寸耕硯

铭文:

1烏犍烏犍。一見生憐。文角花蹄。无求无怨。

2:伴我晨昏。以耕心田。

3甲午得之东瀛。乙未铭於寸耕堂。王镛

1長三0七宽一八二高四。

2?村石。長方形淌池研。浅覆手,色青黑中泛微黄。池

3中雕卧牛作回首状。筋骨毕现。刻工极精。

4注:?村石出苏州。至清已绝採。《西清砚谱》收?村

5石砚三方。均为宋砚。

菱花砚

铭文:

1花露涓涓。墨云鲜鲜。染尽薛涛八万牋。

2丙申年荷月。王镛。

铭印

菱花砚菱花堂藏

香露砚

铭文:

1香露

2清露湛。翠盖張。捧作砚。伴文房。一片

3端紫贮秋光。不知荷香是墨香。

4时乙未立冬。銘於垄上。王鏞。

1長二00毫米宽一五五毫米髙二五毫米。

2端石。随形砚。石色紫中偏赤。砚堂满佈鱼脑冻。

3整砚雕为荷叶形

星雨砚

铭文:

1星雨

2皎兮焕兮。如雨如珠。辉映几案。一扫

3尘涂。

4乙未秋。王鏞刊铭。

1长二0三宽一三一毫米高六三。

2歙石。板砚。石色苍黑。石理坚密。石性细润。叩之

金声。

3砚面满洒雨点金星。

蜋蜩砚

铭文:

1嘒嘒鸣蜩。尔德至全。噏风弗食。飲露

2恒鲜。邈焉潜蜕。矅彼蕤冠。万物皆化也。

3人胡独不然。

4时在乙未端午。銘於寸耕堂。王鏞。

1長三七0毫米宽二三二髙七四。

2歙石。蝉形砚。石色蒼碧。石質坚润。砚面滿佈眉子

3纹。并银星点点。砚堂开阔。砚池深鑿。砚底琢曲荷

4茎为足。

5注:《尔雅》曰。蜩。蜩。《方言》曰。蝉谓之蜩。

6晋陸士龙寒蝉赋曰。蝉有五德。为至德之虫也。

云锦砚

铭文:

1云锦砚

2温粲若。质瑩然。文质相生。与尔同参书画

3禅。

4乙未初冬王镛

铭印

wy寸耕堂藏

1长一八四宽一四二高三0

2老坑水岩端石。砚堂浅开。砚额雕云紋。石色紫紅。石质

3幼嫩温润。有青花。魚脑冻。胭脂暈诸石品

4砚底铭文:秋水泠泠浸一泓。下岩西洞第三层。与君细腻风光

雁。丽泽如斯得未曾。鹿原林佶。

注:林字吉人。号鹿原。福建侯官人。生于顺治十七年。卒于康熙五十九年。授內閣中书。工书法。

砚側有《吳門顧大家作》六字铭。

云锦砚

铭文:

1云锦砚

2温粲若。质瑩然。文质相生。与尔同参书画

3禅。

4乙未初冬王镛

铭印

wy寸耕堂藏

1长一八四宽一四二高三0

2老坑水岩端石。砚堂浅开。砚额雕云紋。石色紫紅。石质

3幼嫩温润。有青花。魚脑冻。胭脂暈诸石品

4砚底铭文:秋水泠泠浸一泓。下岩西洞第三层。与君细腻风光

雁。丽泽如斯得未曾。鹿原林佶。

注:林字吉人。号鹿原。福建侯官人。生于顺治十七年。卒于康熙五十九年。授內閣中书。工书法。

砚側有《吳門顧大家作》六字铭。

魚龙砚

铭文:

1魚龙变化。意气飞扬。出入池墨。祓

2除不祥。

公元二0一六年元日。王镛刊。

铭印

心田寸耕百砚斋

1长二二五毫米宽一三八毫米高三0毫米

2歙石。石色黝青泛碧。石质坚润若玉。银线斜贯。龙尾

刷丝纹。如意池深凹。砚底作抄手式。砚额鐫魚龙纹。

注:《埤雅?释魚》云。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以

喻中榜升迁。

春渦砚

铭文:

1温尔慧心。触笔生春。

2銘春渦砚于丙申冬抄。王镛。

銘印

丙申wy

1长一五二宽一二四高六0

2澄泥质。蟾蜍样。砚堂左上有一小洞。中空。

3可注溫水。以防墨冻。古谓暖砚。

注:此砚曾著录于《井田余香---中国古代砚台

鉴赏》之封面。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

瓜瓞绵绵砚

铭文:

1青登大瓜。植根端岩。揽之者寿。食之

2者仙。誰其剖此。琢为砚田。置我画室。

3精思永年。

瓜瓞绵绵砚。乙未荷月。铭於垄上寸耕堂之

雨窗。王镛。

铭印

wy凸斋

1长二四八宽一六0高三0

2端石。色青紫。质幼嫩。有冰纹。火捺。鱼脑冻诸石品。下

开圆形砚堂。砚额及右侧满雕瓜实叶蔓。中有双蝶飞舞。

注:《神仙传》曰。有青登瓜。大如三斗魁。玄表丹里。呈素含红。揽

之者寿。食之者仙。

天卷砚

铭文:

1天卷

2五云乣缦。大卷垂天。誰其用之宜文

安。

寸耕堂铭刊

铭印

寸耕堂

1长一五七宽一二高一八

2端石。石色青紫。石理温润。有蕉叶白,青花,火捺

胭脂暈。琢为卷轴展开式。砚额处雕祥云。砚底有铭:

大西洞蕉叶白上品,軥录庵藏。

注:葊古通庵。此庵主人林国赓字敭伯,番禺人。光绪壬辰进士,翰林院编修,官吏部主事。文安乃明末清初大书法家王铎之溢号。世称王文安。善作巨幅行草书。

天卷砚

铭文:

1天卷

2五云乣缦。大卷垂天。誰其用之宜文

安。

寸耕堂铭刊

铭印

寸耕堂

1长一五七宽一二高一八

2端石。石色青紫。石理温润。有蕉叶白,青花,火捺

胭脂暈。琢为卷轴展开式。砚额处雕祥云。砚底有铭:

大西洞蕉叶白上品,軥录庵藏。

注:葊古通庵。此庵主人林国赓字敭伯,番禺人。光绪壬辰进士,翰林院编修,官吏部主事。文安乃明末清初大书法家王铎之溢号。世称王文安。善作巨幅行草书。

虯云砚

铭文:

1虯云

2虬龙举。紫云从。承其膏黍。研我墨浓。

岁在乙未仲秋。凸斋铭

1长二一八宽一六八高二九

2端石。板式。色黝紫。质温润。砚额雕云龙纹。

砚底有朱先铭文:点睛破得壁龙飞。落花舞处

笔花随。此中消息谁人解。留予一溪端岩水。朱为

明代画家。字允先。号雪林。江苏武进人。

注:虯同虬

苍珉砚

铭文:

1端方正直。以助文思。我书幽抱。与子相知。

2苍珉砚。再鸣弟所贻。乙未。王镛刊

1长二一六宽一四二高二七

2大溪洞端石。板砚。方正中矩。色青紫。质细润。有青花。魚脑冻。

3胭脂暈火捺翡翠斑诸石品。发墨极佳

大器砚

铭文:

1大器无饰。大材无楛。日曰摩挲。坐对思古。

2丙申。王镛

铭印大器

1长三二七宽一九六高六八

2歙石。抄手式。石色青灰。石质坚润。砚堂有眉纹

3数缕。形制硕大厚重。砚堂浅开。砚池深峻。下发墨

4极佳。

云凤砚

铭文:

1五德其文。八象其体。凤翔紫庭。灵

2砚笔底。

铭印云凤砚

1长一七一宽一二四高二0

2端石。椭圆形。色偏紫。质幼润。砚底有翠斑

3砚额琢云凤纹。

注:《山海经》曰。丹穴之山有鸟。狀如鹤。五色而文。名曰凤。首文

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膺文曰仁。腹文曰信。

《韩诗外传》云:夫凤之八象为:鸿前,麟后,蛇颈,魚尾,

龙文,龟身,燕颌,鸡喙。

玉砥砚

铭文:

1玉砥

2其质若璞。其形如砥。君子持身。如

3是而已

乙未中秋。王镛銘之。

铭印寸耕堂

1长二四六宽一六一高二四

2端石。板式。色青紫。质润泽。有青花。胭脂暈

火捺。鱼脑冻等石品。

云拥皓月砚

铭文:

1云拥皓月

2素魄如镜。乣缦若鬟。清光满溢。寒

3烟精研。寓尔形于几案之上。遊吾神于寥廓之天。

乙未銘於垄上。王镛。

1长二0三宽一七五高二六

2端石。随形硯。色青紫。质坚润幼嫩。额有高眼。

3雕满月为砚堂。祥云环绕。刻工精妙。

涵星砚

銘文:

1涵星。垄上。王镛

2金星炫之。与墨为入。君宜守之。匪以

3玩物。

乙未大寒。寸耕堂铭

1长一九五宽一三九高四0

2歙石。砚面琢为蝉形。池边雕一小蠏。石色黝黑。石

3质坚润。有罗纹。金银星。

注:屡见古人于砚上雕蠏。初不解。及見《闽部疏》方释然。其

曰。蠏之大者曰蝤蛑。名黄甲。又殿试亦名黄甲。此士子以蠏喻入

殿试之彩头也。另一解为《二甲传胪》会试二甲第一为传胪。雕二蠏銜

芦苇以喻之。

润田砚

铭文:

1噓气矫龙。降我田中。行云施雨。恶岁不逢。

2明清人作砚多刻云龙。奈何奈何。丙申。寸耕堂。

3主人铭。

铭印润田

1长二0五宽一五六高三0

2端石。其形方中寓圆。石色青紫。质幼嫩。有青花。胭脂暈。鱼脑冻。蕉叶白翠斑。凤涎诸石品。砚堂微凹。

3砚额琢云龙纹。以云竇为池。

注:此砚曾著录于《砚证文明》白砚珍赏一节。见第八十三品。

王俊虎撰。安徽美术出版社二0一三年版。

吉象砚

铭文:

1庆云升。五福降。松铅磨。金波漾。

2发文章兮有吉象。

3丙申荷月。王镛

铭印

吉象wy

1长一八0宽一二五高二四

2端溪麻子坑石。色青灰微泛紫兰。质幼滑娇嫩。有青花,金线,鱼脑冻。硃砂斑。火捺胭脂暈。砚底有天然虫蛀纹。配黄花梨嵌

银丝诗文盒。

太极砚

铭文:

1大美不琢。大璞不醜。造本太极之精

2形。垂之贞珉得长守。坦荡荡。君子友。

3乙未夏。王镛。

1长三四四宽二一六高三五

2端石大板砚。石色青紫。石理润密。有青花。蕉

3叶白。火捺。翠斑诸石品。上下兩端原有八字铭

4文:太极上品,寿古质润。书刻俱精。惜无名款。

掬香砚

铭文:

1拈花五指。佛地三摩。入菩提之境。形

2忘而意得。

3乙未初冬。王镛刊。

铭印

wy凸斋

1长二二六宽一六三高三五

2端石。椭圆形。整砚雕为佛手形。石质幼润。色如紫肝。有

3鱼脑冻。冰纹冻。

注:佛地三摩。或曰三摩地。华译为定。即驻心于一境。且不散

乱之意。

美眉砚

銘文:

1聚以凹。守以黑。美眉扬。文心乐。胡为乎不侍君子之侧。

2此砚拂不留手。況有美眉如画。鑿此以誌吾憙。

3丙申年秋。王镛刊铭。

銘印

遇之以天美眉砚wy

1长二五五宽一四五高六四

2歙石。抄手式。石色苍碧。石质坚密油润。数

3缕美眉纵贯砚堂。其间银星点点。

石窩硯

銘文:

1既文既樸。亦人亦天。懿矣玆石。肇书画

2源。

3此砚刻工精美。頗具画意。寸耕堂主人铭。

铭印

石窩

1长二八五宽二三0高四五

2端石。随形砚。作天然卵石样。砚堂开阔。上以虫蛀洞

为池。砚底留天然石皮。鐫刻精妙。独得天趣。

注:《说文》无窩字。应从窠。窠。空也。穴中曰窠。

树上曰窠。从穴果声。苦示切。

霞蔚星辉砚

铭文:

1霞蔚星辉

2高木圣雨先生所赠。時在乙未仲秋。凸斋记。

3星粲珠斗。光流锦文。远山橫黛。陂塘斜曛。

4得之无异抱和璧。湘管生花写古春。

時在乙未中秋。于寸耕堂晴窗。王镛刊铭。

1长二六八宽一六七高三九

2龙尾山歙石。长方形浅覆手。上雕一荷叶倒置为池。巧工奇思。砚面金星金暈与眉

纹交相辉映。神采烂然。砚底金暈满布。有眉纹如波。似大漠瀚海。美哉斯石。注:此砚著录于《书斋雅物----笔墨纸砚》。邹涛撰。上海书画出版社二0一六版。第三十七页。

璧月砚

铭文:

1璧月砚

2鑿璧月兮琢芝云。

3掀文澜兮洗尘心。

4丙申伏月。寸耕

堂主人铭

1徑二三八高四二

2歙石。圆形。质坚细。色黝黑。池似芝云。堂如蝶翅。或为蝉

形之变异者。砚底有双乳足。

五福砚

铭文:

1五福

2伏翼來仪。五福瑞应。曵紫流光。助吾

3佳兴。

4时在乙未椔月。铭于寸耕堂雨窗。王镛。

1长一四七宽八八高一六

2端石椭圆形。石色青紫。砚额留高眼作月。鐫五蝠环飞状。砚底浅覆手。

注:《尔雅》曰。蝙蝠伏翼。《方言》曰蝙蝠。关东谓之伏翼。或谓之飞翼。

绿珠砚

铭文:

1绿珠砚。时在乙未仲秋。得宝砚于东瀛。归而铭之。寸

2耕堂主人王镛并记。

3披龙須。结珠帐。宜登王母之筵。更愜华

4清之赏。玉滴方墮。麝煙四上。一片淋腴供

5大亨。

4公元二0一五年之秋。王镛铭刻。

1长二三0宽一三八高七五

2祁阳石。其砚面以五色石皮巧鐫葡萄。叶蔓蒙茸。珠实累累。

注:此石出湖南祁阳县。其偏紫者类端石。清康乾之际大举开采。至民国已尽。

紫香砚

铭文:

1紫香

2有叶无花。无花有香。一日不闻香。落

3笔不灵光。

乙未。王镛。

1长二0九宽一六一高二七

2老坑端石。石色厚黑透紫。石质细腻娇嫩。锋芒至密。有金银线。

3鱼脑冻。青花诸石品。整砚刻为荷叶状。砚底刻叶脉。留有皮売。

玉筍砚

铭文:

1玉筍

2龙露角。豹隐斑。若萧郎之玉笔。含古

3色之几年。

岁在乙未之秋。王镛铭刻。

铭印

寸耕堂藏

1长二0四宽一一七高三0

2角石。板砚。色灰褐。质坚密。砚底有角高二寸许。形如玉笋。

注:角石俗称宝塔石。形成于四亿年前之奧陶纪。为古无脊

椎动物之化石。赵汝珍《古玩指南》载,山西絳州产角石。其色如白牛角。其纹有花浪。

萧郎。唐代画竹名家萧悅。白居易《画竹歌》云。萧郎下笔独逼真。角石纹似玉

笋。又似玉笔。故有此句。

石大夫砚

铭文:

1石大夫。登庙堂。黛色古。玉泽扬。宜

2君子兮文采彰。

铭印

石大夫砚寸耕堂

1长三二五宽二二五高六八

2罗纹山旧坑歙石。上略窄下宽。石色青碧澂莹。石理

3缜密细润。现角浪水波纹。砚堂开阔。砚池深峻。砚

4底有二高足。其式尚遗唐凤字砚之形。

注:此砚曾为日本兰锜世家珍藏。著录于《龟阜斋藏

砚录》第三页。由上海书店一九九二年出版。

濡香砚

铭文:

1花开笑口。不向人愁。傍花濡笔。香入笔头。

2乙未冬至。王镛。

3此歙砚形制古朴。刻工拙中寓巧。池内满佈金银星。

4得之甚喜。凸斋又记。

铭印

濡香

1长二三五宽一四二高四0

2歙石。抄手式。色苍黑。质坚细。砚堂内金星

3满佈。上雕牡丹。以一大花为池。枝叶环绕至下方。

3刻工精妙古雅。

易圃砚

銘文:

1炼方圆。调阴阳。尘氛脱腕。以写疏狂。

2乙未仲秋铭刻于垄上寸耕堂。王镛。

铭印

寸耕堂

1长一三七宽一三七高二九

2澄泥质。平底。色呈玫瑰紫。中辟圆形砚堂。环以池。池壁围刻八卦图。

敦仪砚

铭文:

1方以中矩。直以中绳。至正至大。亦厚亦

2平。君子仪之。用昭敦朴之风。

3丙申。王镛。

铭印

寸耕堂藏敦仪砚

1长二四九宽一五二高七六

2歙石大史砚。窄池平堂。阔边高墙。石色苍黝。石质坚润。砚面有对眉子

3纹。银星满堂。

戏珠砚

铭文:

1景云灿。神虫现。风行雨施。润我宝砚。

2平。君子仪之。用昭敦朴之风。

3乙未立冬。王镛。

铭印

戏珠心田寸耕

1长一八0宽一六九高三0

2端石。随形砚。石理细润。石色青紫。砚堂微凹。砚额雕云

3龙戏珠纹。

注:《孙氏瑞应图》云。景云。太平之应也。一曰庆云。《汉书注》曰。龙。神物。《左传》曰。虫莫智于龙。故龙为智虫。

太康砚

铭文:

1太康土。阅万古。流晋风。洗艺圃。凸斋作

1长二一九宽一四四高三五

2晋砖改砚。砖铭曰:太康四年八月。上有古泉纹。

注:太康为晋武帝司马炎继泰始、咸宁后

第三改元。太康四年即公元二百八十三年,癸卯岁。

此砖下部疑以截断。

宝瓶砚

铭文:

1宝瓶。虚其心。缄其口。知其白而为黑手。

2时在乙未仲夏于垄上。王镛。

铭印

百砚楼

1长二三0宽一四七高二八

2端石。瓶式。以瓶腹为砚堂。瓶口为砚池。瓶颈对雕二螭龙。双侧刻如意云芝纹。有胭脂晕。鱼脑冻。金银线诸石品。

注:知白守黑。语出《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书画中引为计白当黑。虚实黑白相反相成之理。

多寿砚

铭文:

1鹤多寿。松有龄。移来池上。用佐笔耕。

2谁其伴者。可得长生。

3岁在乙未小雪后三日。污雾乍销时候。铭于寸耕堂。王镛。

铭印

多寿wy以耕心田

1长二五七宽一六五高四一

2艧村石。长方式。石质坚厚。色黝苍。砚面雕松鹤图。松下

3一鹤俯瞰芝草。天上一鹤迴翔松间。砚底作浅覆手。

紫月砚

铭文:

1黝紫相。满月状。圆则将缺毋放浪。

2丙申之春。寸耕堂主人王镛勒铭。

铭印

紫月

1径二一八

2端石。满月形。石色紫带黄赤。石质温润。浅

3开砚堂。上鑿椭圆墨池。砚底浅覆手。制式

简洁古雅。

文始砚

铭文:

1文明纪。自砚始。一画开天利万世。辟去

2不祥宜君子。

3文拟汉镜铭。二0一六元月。王镛。

紫月

1长二一九宽一五三高三二

2端石。长方式。石色青紫。质幼嫩。有青花。冰纹等石品。

3砚额雕二龙戏珠。砚底浅覆手。

涵文砚

铭文:

1涵文

2不圆不锐。不正不方。具混沌之象。涵大

3块文章。

3乙未仲冬。王镛。

铭印

wy

1长一六0宽一三六高二三

2端石椭圆砚。石理幼嫩。石色青紫。砚额处雕云纹。

3上悬高眼一颗。有青花。鱼脑冻等石品。

贞叶砚

铭文:

1片石贞。一叶碧。尘不染。磨不砺。君子与交

2不言弃。

3乙未冬初于寸耕堂。王镛。

铭印

贞叶寸耕堂

1长二三0宽一五二高二八

2端石。长方形覆手式。石色青紫。石质缜密幼嫩。砚

3堂开为叶状。砚边琢以枝叶。刻工雅致。

注:砚底雕小亭秘玩鉴藏印。朱洵字孟年。号小亭。

直隶青县人。光绪八年举人。工书画。善治印。富收藏。

璞田砚

铭文:

1蕴分紫碧。鑿自冥玄。无陂无偏。是为宝田。

2乙未仲秋。王镛铭。

铭印

寸耕堂藏

1长二四三宽一四三高二七

2端石。板砚。石色青紫。石质细润至极。有大片蕉叶白。鱼脑冻。

3金银线。胭脂晕诸石品。左侧有铭:若烟若云。郁郁

4纷纷。惟兹肤寸。变化无垠。鹿原。右侧有长林山庄

5藏七字。

注:鹿原为长林山庄主人。字吉人。福建闽侯人。康熙五十二年进士。授内阁中书。善书法。著《璞学斋集》。

留余砚

铭文:

1留余

2鳞成字。尾出锋。腹中墨溢。快上龙津。

3邹涛兄赠砚。乙未。凸斋铭。

1长一九0宽一00高二一

2端石。石苍黑。质细润。整砚雕为鱼形。邹涛兄

3知余有《留余堂》斋号。因以此砚相贻。

注:《龙鱼河图》曰。黄龙从洛水出。诣虞舜。鳞甲成

字。令左右写文竟。龙去。

龙津者。一名河津。指龙门。喻仕途腾达之路。

土芝砚

铭文:

1世云三芝。瓜处一焉。名曰龙肝。食者至玄。殖

2之池畔。羡煞神仙。

3铭印土芝

1长一八0毫米宽一三五毫米高二五0毫米

2端石。瓜样砚。石色紫泛苍黄。质细润。整砚雕

3为瓜形。砚额处刻枝蔓。

注:晋嵇含《瓜赋》中有云芝、水芝、土芝。甘瓜为土芝。

《洞冥记》曰:有龙肝瓜,长一尺,花红叶素。又云:霍山下有

洞台。思命君府也。中有神盘瓜,灵瓜。食之者至玄也。

承露砚

铭文:

1承露

2香荷叶。承露囊。一磨磨破珠玉光。助我

3翰藻生馨芳。兴之所至无钟王。

乙未仲夏铭于寸耕堂上。王镛。

1长二五二宽二一五高四四

2端石。荷叶砚。色紫褐。质细润。砚堂满布鹧鸪斑。

3砚底刻茎、脉。留石皮。

注:此砚曾为日本兰锜世家珍藏,著录于《龟阜斋

藏砚录》第四十四方。上海书店一九九二年版。

钟王,指魏晋大书法家钟繇,王羲之。

金凤玉露砚

铭文:

1王镛篆。金凤玉露研。

2珠雨倒泻。锦云斜倾。浮津耀墨。试写

3流行

丙申处暑。寸耕堂铭砚。

1长二0五宽一三五高三0

2歙板砚石。色苍黑。质坚润。研面研底金星如

3雨。簇眉子纹如云。天然图画。石品上佳。

注:流行。指流行书风。

玄芝砚

铭文:

1玄芝

2泥其质。凝其烟。无根植。有仙缘。三秀烂若。

3七色苍然。玄云染翰宜延年。

4乙未铭于寸耕堂。王镛。

1长二0一宽一五三高三四

2澄泥质。随形。砚堂呈赤赭色。近蝦头红。质坚

细。雕芝云形。

注:《本草经》曰。黑芝一名玄芝。

《说文》曰。芝。神草也。

《离骚》曰。采三秀兮于山涧。三秀。芝也。

济文砚

铭文:

1合之以水。成之以火。水火相济。文光

2烁烁。

3丙申。王镛。

铭印

济文

1长一三七宽一三三高三六

2陶质。风字形。色类蠏壳青。淌池。弧首。

紧腰。折边。双凤足。池中土沁呈浅碧色。竹

刀刻痕犹存。

霜节星云砚

铭文:

1霜节星云砚

2寸耕堂珍藏。

3竹四围。闻瑽琤。银光满地神采生。吮毫濡

4墨星云乱。得之笔下吐霓虹。

3乙未荷月铭之。王镛。

1长二四0宽一四三高三八

2歙石。淌池抄手式。色苍黑。石质坚润。砚堂有暗黑粒

3如鱼子。另有履形大片银晕。砚缘雕竹节纹。

注:此砚曾为日本兰锜世家珍藏。著录于《龟阜斋藏砚录》

图版之四十七。上海书店一九九0年版。

玉蕊砚

铭文:

1剖王蕊。吐朱露。占尽千春汲万古。

2时丙申之夏。王镛。

铭印

王蕊

1长一五八宽一0九高二四

2白端石。通体洁白。石质纯净。无绺裂杂斑。琢

3为玉兰花状。砚底刻花瓣重重。

注:吐朱露。白端小砚。多为研朱之用。

吟秋砚

铭文:

1石田

2嘉禾垂颖。瞿虫吟秋。岁兆大有。石田力

3耕兮不我休。

乙未金秋于寸耕堂。王镛。

吟秋

寸耕堂藏

1长二三0宽一三六高四一二

2歙石。石色黝青。石质坚密。砚面满布水波罗纹。琢

3玉璧纹为池。左雕瞿虫。右雕嘉禾。砚堂微凹。砚底留浅覆手。

毋华砚

铭文:

1毋华

2其貌朴。其质古。与其华饰。吾宁取汝。

3岁在乙未。铭于寸耕堂。王镛。

铭印

吾与尔乎始终

寸耕堂主人藏砚

1长二四0宽一四二高七三

2端石太史砚。石质细润。石色青紫。堂浅池深。覆手处

3有高低眼柱各一。包浆厚泽。质朴无华。

浑元砚

铭文:

1浑元砚

2不方不直。既圆既偏。浑淪元气。得书画

3禅。

3时在乙未立冬。铭于垄上。王镛。

1长一八一宽一四六高二0

2端石。随形砚。石色青紫。石质温润。有大片蕉

叶白及青花、火捺胭脂晕等石品。

晋甓砚

铭文:

1维此范土。阅岁以千。风日荡摩。古色弥

2鲜。非玉而润。匪石同坚。使濡不律。思齐

3晋贤。

3乙未冬初得此砖砚。喜而铭之。寸耕堂主人

4王镛并刊。

铭印

晋甓。wy。凸斋。

1长三0三宽一五四高四七

2晋砖改砚。上侧有永和十二年十月八日纪年砖铭。另侧

3有八琼室陆氏第九砚砚铭。上雕云龙纹。

注:八琼室为陆增祥斋号。陆字魁仲。生于嘉庆

二十一年。官至湖南布政使。著有《八琼室金石补正》

清影砚

铭文:

1清影

2横匹练。却紫纱。蟾华桂影。照君把笔开心花。

3乙未桂月。王镛。

1长二六0宽一四九高三八

2端石。板式有覆手。砚面通体蕉叶白。有碧色

3活眼四。砚额雕螭龙纹。砚底琢祥云一缕。中有

4一碧绿大眼。如云中皓月。下有砚铭:本无

5尘土气。自在水云乡。楚楚净如拭。亭亭生妙香。

6端州陈玉东藏。

仙客砚

铭文:

1仙客

2鹤来扶桑。振翮迴翔。憇我砚田。示寿

3者相。

4乙未中秋。王镛铭。

5高木圣雨先生所赠。

铭印

寸耕堂

1长一四四宽一四二高二五

2日本那智黑石。质细腻。雕一飞鹤。以两翼为砚边。曲颈

3高鸣。砚底有六字铭:雨端。弥兵卫作。弥兵卫或为

4雨宫弥兵卫。明治二十五年生人。日传统工艺会监查员。

5治砚名师

文思砚

铭文:

1石髓一片。温润何之。璨乎有文。禆尔

2构思

3丙申。王镛。

铭印

文思寸耕堂藏

1长二五0宽一四八高二三

2端州老坑小溪洞佳石。随形板砚。石质幼嫩。天青铺

3地。冰纹金线纵横。砚额留黄璞。巧刻俏色山水图。

养怡砚

铭文:

1养怡

2白头宅男。与砚石交。鼠须蘸墨。写

3尽风骚。

乙未。王镛刊铭。

此砚曾经木堂老人过眼。砚盒犹有遗墨。

铭印

寸耕堂

1长二九一宽一八八高三八

2端石。淌池抄手式。石色凝紫。石质细润。有胭脂晕

3火捺。青花。攻琢规整。

注:此砚由高木圣雨先生相助。得之日本。曾经木堂老人犬养毅遞藏。养

怡。取养毅之谐音。

嘉叶砚

铭文:

1持菩提叶。得欢喜缘。

2丙申之夏。寸耕堂主人记。

铭印

嘉叶

1长一四0宽一二五高二三

2端石。随形砚。色黝紫。质细润。整砚琢为叶形。砚

3底刻叶脉。小巧可人。有《子冰秘玩》鉴藏印。子冰即

4唐翰题。生于嘉庆二十一年。字鹪安,号子冰。浙江嘉兴贡

5生。任吴县县令。为张廷济孙婿。精鉴藏。善书画治印。

都了砚

铭文:

1飞音承露。流响自清。邈焉独处。弗累

2于情。噫。吾欲引书塺修文辞。以托洁虫。

3丙申初秋。王镛。

铭印

都了

1长二四二宽一三二高四九

2歙石。砚面鑿为蝉形。石色青黑。石质缜密。

3砚堂满布银星眉子纹。砚底双乳足。

注:《七修类稿》曰。鸣于秋者曰寒蜩。……小而绿色。声急疾者。俗称都了是也。梁昭明太子《蝉赞》云。兹虫清洁。唯露是餐。

太平砚

铭文:

1太平有象。文肇福来。前属泉坫后

2凸斋

3乙未年冬。王镛勒铭。

1长二一四宽一三五高二五

2歙石。色青碧。质瑩洁。砚面遍布细罗纹。鱼子纹堂中

3心纹如水波。砚面雕瓶形。以瓶腹凸起为堂。瓶口凹鑿为池。

4覆手处琢一象。上有铭文:太平有象。河清海宴。

5且大笔底波澜。亦有象出焉。钱坫。铭印:小兰。

注:钱坫。字献之。号小兰。自署泉坫。江苏嘉定人。乾隆举人。

善书。精小篆。

古欢砚

铭文:

1古其色。庞其形。浑淪其气。昂藏其风。佐我大笔

2写心声。

3乙未冬。王镛铭。

1长二八五宽二二八高四五

2歙石。体量硕大。砚形圆中寓方。浅堂宽边。石色苍绿。气度宏

阔。古韵厚则。

寄語《寸耕堂銘硯題跋》

——兼論古硯鑒賞的“三美”

西島慎一(原日本二玄社總編、書法文化研究家)

硯是個不可思議的工具。從歙州、端溪、澄泥、洮河等地所產材料製出的硯,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既可作為研墨的實用工具,又因其材質所呈現出的獨特魅力,逐漸成為人們收藏的對象。

墨和毛筆是消耗品。印材雖有不亞於硯的各種魅力,成為鑒賞的對象,但人們更熱衷其材,充其量不過是一種對奇石的愛好罷了。

縱觀硯臺,從喜愛硯的材質來看屬於奇石趣味,但製硯的多樣性則在印材之上。作為一個工藝品有充分的鑒賞價值,但更重要的是從其收藏的歷史可以實證硯與人的關係,將藏家帶入更深層的領域。

硯使用多年,用中生愛,就有人將銘文作為紀念刻在硯上。

查慎行在編輯其大作《東坡先生編年詩》時,為紀念大作完成,在與其經歷三十載寒暑相依的端硯背面刻上了東坡像和硯銘,成為硯和收藏者間難捨難分且有象徵意義之逸話。

乾隆皇帝也從內府所藏古硯中選出二百余方刻上銘文,將硯石狀態畫成圖編撰出二十四卷《西清硯譜》,在這本書裡,硯已從單純的工藝品領域脫穎而出,因人增貴而邁進鑒賞領域。

負責編輯四庫全書的紀昀所著《閱徵草堂硯譜》是對硯的鑒賞以圖譜形式進行記錄的代表。他通過工匠將硯銘刻於自己珍藏之硯上,然後拓出,編輯成了硯譜。紀昀的著述還涉及到印材的材質以及製硯的式樣等,還有很多與劉石庵、翁方綱及門生伊秉綬之間的交流銘文,讀之,可從中瞭解劉石庵等人的硯癖。其中有一小硯款署“乾隆辛卯(三六年)六月,自烏魯木齊歸,囊留一研,題廿八字識之”,作銘云:“枯硯無嫌似鐵頑,相隨層出玉門關。龍沙萬里交遊少,袛爾多情共往還。”記錄了與該小硯共同度過的艱難歲月,也看出他對烏魯木齊左遷事件的遺憾。于此,對於紀昀來說,硯已超越工具的範疇,成為共度歲月的好伴侶。

硯已不僅僅是無機質的石材,它擁有了與人類共同生活的歷史,成為“石友”“即墨侯”等擬人化的存在。

王鏞先生也是深受“石友”魅力影響的人之一,《寸耕堂銘硯題跋輯》即為王鏞先生的硯癖歸總。他將所收藏的百硯件件刻上硯銘題跋,傾訴與硯的共鳴。

《寸耕硯》背面用篆書刻上“寸耕硯”硯題,接著是用行書刻出四言六句銘文,“伴我晨昏,以耕心田”,正描繪了與硯為“石友”的歲月。我還被王先生刻硯的刀法所打動,手腕大有淩駕于工匠專家之上,富有質感。王先生用刀如運筆,滲透筆意之技,可用“大膽奏刀,細心留意”來形容。運刀自如到毫無遲疑感,章法成就美事。通過此刀技,可以想像王先生與硯相處,被“以耕心田”激勵的每一天。

王鏞先生的刀技非常成熟,端溪?雲拥皓月硯的铭文是行书,运刀干脆,章法流畅。端溪?虚素硯的铭文是楷书,“以单刀鑿楷书”至“尚能不负此硯乎”止,楷书铭文达前人未到之境,充满自负。篆、隸刻銘,對於篆刻拿手的王鏞先生來說可謂手到擒來。歙硯堅硬,王先生便刻出筆劃規整的銘文,其技法實在了得。蛻生硯、大器硯、都了硯、眉壽硯、墨雨硯等等,都是極好的例證。刻意豐富,成功復原了用毛筆也很難表現出的篆隸書內在的太古靈魂。端硯相對偏軟,王先生則用大刀闊斧,順暢而流美的篆書,充分表現出作者的快意。對待比端溪更柔軟的磚硯,則線條更加縱深自由,衝刀強勁。春渦硯、玄芝硯等澄泥硯材質硬脆,刻鑿小心謹慎,表現出其專注。

相對於《閱徵草堂硯譜》銘文的工匠刻製,聲名顯赫的《沈氏硯林》四卷,則由吳昌碩書寫銘文,其弟子趙古泥刻就。趙以高超刻技將筆意豐滿的吳昌碩筆法呈現了出來,但似乎還不足以表達出吳昌碩的真氣。王鏞先生精煉的刀法源於其精到的篆刻技法,運刀如運筆,以刀代筆,自由自在,隨性率意。而《沈氏硯林》趙古泥的刻銘則重在復原上下大功夫,創意上顯然不夠完美。

王鏞先生自由闊達的刀法,不受中庸整齊和散文式明快的束縛,也見不到因技術練達而易入職業性歧途的痕跡。王鏞先生的這些硯銘,篆書、隸書、行草、楷書等,皆體現出返璞歸真的思想,而且,從《寸耕堂銘硯題跋輯》中,又處處感覺到王鏞先生的詩魂,以及熱愛自由和率真的創作精神。

此次寸耕堂銘硯展,不僅展出原硯,還將硯的正反乃至硯側做成拓本,然後在硯拓周圍進行詳細注解,包含了硯材的質地、年代、雕琢之美,甚至與他譜比對等等。《寸耕硯》断为艧村石,比对了《西清硯譜》所載艧村石硯,其中所论及宋硯,便是《西清硯譜》卷十四之宋艧村石泰交硯;卷十四之宋?艧村石听雨硯、卷十四之宋?艧村石凤池硯、卷廿一之舊艧村石玉堂硯(台北故宫《西清硯譜古硯特展》定为宋硯)等。還引用西清硯譜卷九之宋?吴儆井田硯,指出了形制上的類似。

臺北故宮博物院現存《西清硯譜》的硯,可能因為常年無人“雅玩”,硯面乾燥,看不到歙州、端溪、澄泥等硯原本潤澤的石色。年7月,臺北故宮博物院舉辦《西清硯譜古硯特展》,出版了彩色印刷圖錄,缺乏水“養”的古硯在彩色印刷下缺陷盡顯,從而使得這批優秀的古硯難以成為硯質的標準件用於比對。

再說歷代藏硯家的刻銘。古硯中自己書寫題跋、自己操刀刻硯譜者當屬高鳳翰《硯史》。但刻製比較粗糙,硯材石質也難有太大的說服力。

王鏞先生的《寸耕堂銘硯題跋》則是自書自刻,從水準高度來論已是古今無二,達到了前人未到的境地。我認為王先生在此領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當下流行古硯收藏,拍賣會上古硯無數,古硯的豪華版彩色圖錄也層出不窮。但這些古硯圖錄大都急於展現其歷史背景,沒有立足于古硯的鑒賞史。硯的鑒賞應當從它與愛硯人之間的關係來論,僅從材質、雕琢的美等方面談硯,充其量就是個礦物標本,與愛好寶石等同。

臺北的林氏曾將所藏古硯做成了圖譜《蘭千山館名硯目錄》,編者在跋中表明“及無銘識者,均未入是譜”的編輯方針。該硯譜主導者林熊光展望了歷代古硯譜,提倡古硯鑒賞之“三美”:硯石之質、雕琢之精、昔賢銘刻之手澤遺製,強調在此三項綜合審美基礎上的古硯品評。

我遵從古硯鑒賞“三美”,認為王鏞先生的《寸耕堂銘硯題跋》中所見之古硯鑒賞態度正好踐行了這“三美”,嘉惠士林。相信今後的古硯鑒賞及研究當會以王鏞先生所展示的方法論為基礎而展開。

(鄭紅譯)

寸耕堂给力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白癜风哪里可以根治
北京中科医院爆光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yunzx.com/qyxls/63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