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3/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整合特色文化资源

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旅游是一种在远方遇见诗的文化现象。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土壤。原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的“文化没有旅游就是魂不附体,旅游没有文化就是灵魂出窍”道破了旅游与文化的密切互动关系,由此可见: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文化是旅游产业的核心价值,旅游是文化产业的巨大市场。近年来,开州依托丰富的文化自然资源,以“文化兴区”为引领,加快旅游发展,促进区域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全域旅游全面兴起的重要机遇期,如何推动开州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抢占文旅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开州的文化自然资源丰富独特

  开州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三峡库区小江支流回水末端,北依巴山,南近长江。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分布着山地、丘陵、平原三种地貌类型,大体呈“六山三丘一分坝”格局。在上亿年的自然演进下,形成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来年的文明浸润下,形成了悠远深厚、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

(一)绵长激荡的山水文化资源

清《咸丰·开区志》形胜篇中写道:“汉中之郡,盛山所里。水陆所辏,货殖所萃。当禹贡之荒落,巴封之徼地。面毗卢之苍翠,枕盛山之巍峨,澎溪带其右,清水环其左,雄峙巴国,冠冕夔巫。”“蜀山水秀丽冠天下。自唐韦处厚《盛山十二景》诗和于京师,而开之名遂著。然治环群嶂,城俯双江。固有柳州所不能记、李成所不能绘者,岂徒一丘、一壑,供人赏玩已哉。”由此可见开州地区山水自然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为开州农耕文明的辉煌、人文环境的丰富奠定了基础。

一是有深山河谷。开州地区的山势总的呈现“六山三丘一分坝”的格局,山地众多而且高耸峻峭,境内主要山脉有一字梁山脉、九龙山山脉、铁峰山山脉,几大山脉中著名的有雪宝山、关面山、九龙山、大慈山、盛山、南山、铁峰山、安乐山、凤凰山、石柱观、熊耳山、法戒山等。其中雪宝山属国家级森林公园,秦巴古道上的重要节点。境内主要河流有开江(现称南河)、清江(现称东河)、垫江(现称浦里河)、小江(澎溪河)。由于受地质、地貌、气候的综合影响,开州深山河谷风景如画,变幻无穷。有的大气磅礴、有的秀美幽深,比较著名景区包括:“城在湖中,湖在山中,人在城中,意在心中”的美丽汉丰湖;碧水蓝天、绿树红花、如诗如画的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雪宝山;集奇石、溪水、瀑布、峡谷幽壑一体的花仙峡;林茂、山秀、人朴的善字山竹海;集山、水、泉、洞、桥、潭为一体的温泉古镇;奇花异草、云浪翻滚、溶洞奇险的马扎营;林木葱茏、野花飘香、花岩异石、溪流静谧的九龙山花石岩……

二是有洞穴奇观。由于喀斯特地貌在开州分布甚广,形态各异的溶洞奇观随处可见。包括带有传奇色彩的温泉仙女洞;具有古老传说的庆云洞、鸡公洞、秀才洞、白崖洞、黄金洞;有阴阳文化特征的祖师洞、罗汉洞;有龙腾之气的老龙洞、水龙洞、干龙洞;还有风花雪月的伫月洞、栖云洞、莲花洞、葫芦洞……洞洞皆令人叹为观止。

三是瀑布、湖泊(水库)、泉眼。开州地区瀑布众多,形态各异,景色壮观。当河流的裂点处是陡坡或悬崖时,河水便倾泻而下形成瀑布。在这里既有著名的天水飞瀑、花石岩瀑布、花仙峡瀑布,还有许许多多高山峡谷形成的不知名的季节性瀑布等。开州的湖泊除了雪宝山上的天然湖泊、温泉的龙舟湖、七里潭外,其余皆为人工湖,如汉丰湖是因为三峡工程长江水倒灌而形成的人工湖泊。此外还有鲤鱼塘水库、跳蹬水库水库、天白水库,都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开州地区泉眼众多、类型复杂,包括温泉河西的温汤泉、温泉镇黄金村的臭泉、白泉乡时时涌出鱼群的鱼泉、岳溪镇吼泉、温泉观音滩的凉泉、三汇口镇的龙口喷泉等,这些泉眼不仅自然景观迷人,而且每一个泉眼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四是历史自然景观。开州自唐代以来,文人墨客以咏景抒情为一大好事,融大好河山与人生哲理于一炉,发为笔墨,留下了千古名篇,成为开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特别是明清时代)的州区都着力打造当地的景观,以彰显地方自然与人文之特色。现今在开州还有唐代“盛山十二景”;宋代“新浦八景”;清代“汉丰八景”、“西流八景”、“义和八景”、“东岳庙”四景等。

如此众多而独特的山水资源,通过数千年的演进,在自然景物中渗透了人类的文化内涵,积累了先人的审美经验,蕴含着祖先对事物的认识价值,是自然静态景观与人类动态活动、声音色彩与人工造化结合的综合体。或阳刚或阴柔、或豪放或婉约,原生与现代之美融为一体,极富文化意味。

(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资源

开州有着余年的人类活动史、余年的建城史和余年的建制史,开州文明是三峡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区现有不可移动文物点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刘伯承故居),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温泉古镇)1处,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赵家姚家坝新石器时期遗址、渠口余家坝战国遗址、温泉七里潭廊桥、中和余家大院、渠口平浪箭楼),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仙女洞古建筑群、温汤井盐井遗址、中和箭楼群、温泉盐井遗址、新浦区城遗址、竹溪红华东汉崖墓群、观音岩摩岩造像、敦好明代宝林寺、铁桥白岩摩岩造像、杨柳关红四方面军战壕遗址、乌杨古刹等);现有馆藏文物1余件(套),其中国家珍贵文物余件(套),一级文物47件(这在区区博物馆很少有),更重要的是重庆市的十大镇馆之宝有两件出自开州(一是汉代青铜马及牵马佣,二是南宋时期龙泉窑凤耳瓶),可见我区的文物藏品价值之高。三叠世纪的化石、战国时期的兵器、汉代的青铜和陶器、唐代的石质文物、宋代的官窑瓷器、明清时期的生产生活器具可谓是各具特色;现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项(油纸扇、水竹凉席、冰薄月饼、南门红糖、霉豆卷、紫水豆干、龙珠茶、瑞兽金狮、车车灯、巫舞、开州民歌、林贵福故事等),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6项(开州十大碗、龙须牛肉、雪宝山的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索余条。开州博物馆依据开州馆藏文物开发的旅游产品10余类,其中“开州皮影”被评为重庆市十大优秀文化创意产品、“金戈铁马竹笔筒”、高仿“十二生肖八卦镜”获得重庆市文化创意设计大赛设计奖。并且这些文化创意产品在重庆国博会和合肥国际文博会中深受观众喜爱。

从姚家坝遗址中,我们可以探寻到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州先民繁衍生息的信息;从余家坝遗址中,我们可以窥见到古巴人拓疆的足迹;红华崖墓群中出土的大量遗物,再现了汉代开州先民生活与生产方式的进步与发展;开州文庙遗址,让我们感受自唐以来文运昌盛的宏大场面;文峰塔遗址,让我们感怀文脉的绵亘;大觉禅寺悠远的梵音,引领我们领略开州佛教传播的久远;温泉古镇,让我们体味出盐业重镇的粗狂与豪迈;秦巴古道,让我们感受到丝绸之路中贸易的繁荣;刘伯承故居,让我们领略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除此之外,唐代的盛山十二景,清代的汉丰八景、新浦八景、三汇八景皆能带我们领略开州古老而久远的旅游文化历史。

历史的演进过程中,我们的先民还创造了延续久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机智诙谐的“林贵福的故事”、高亢悠扬的“开州民歌”、香飘四溢的“油纸扇”、温润细腻的“水竹凉席”、回味悠长的“临江冰薄”,味甘醇厚的“南门红糖”,天然环保的“紫水豆干”、巴渝风情的“端公舞”;搞笑逗趣的“车车灯”,原滋原味的“十大碗”。回味绵长的“醉再醉牦牛肉”,情切爽口的“老亲娘包面”等等。

这些优秀的文化资源,是农耕时代开州的辉煌,更是文旅融合的有效资源。

(三)特色鲜明的秦巴文化资源

尽管巴文化在秦汉统一以后,开始融入华夏文化共同体,但巴人与楚人始终保持着本民族的独特文化,这种多元文化特质的传播脉络一直延续至今,成为连接古今巴文化的重要纽带。开州余家坝遗址是三峡地区重要的巴文化遗址,曾被评为三峡工程考古十大新发现。出土的器物具有典型的巴文化特征,其图腾能应证历史文献中巴人的起源,学术界已经把余家坝遗址列为巴文化研究的三大重要承载地之一。开州博物馆与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开州出土的巴文化遗存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表明开州是巴族活动的重要领地,有丰富盐泉资源和渔猎资源,符合巴族生活习俗及生存要素。同时,开州出土的巴文化遗物涵盖了巴文化的所有文化,包括图腾文化、习俗文化、陶艺制作技术(姚家坝遗址出土了三峡地区最完整的新石器时期晚期的窑址和制陶坊)、青铜铸造技艺、井盐开采技艺、酿酒技艺、“賨布”制作技艺(賨人善织,家家户户能自己织布,衣物等所需布匹均能自给自足,"賨布"就是賨人织的麻布,秦灭巴后,令板楯蛮以交纳賨布代替户赋,由此賨布名传海内。)等。其主要文化有被学术界称为“巴渝舞”的民间巫舞、腰鼓舞、盾牌舞,以及流变形成的薅草锣鼓、花鼓调、花灯调、莲花落、川剧帮腔、船工号子、劳动号子等;开州的巴人风情古朴凝重,崇尚勇武,干栏式房屋(建筑文化节内有专门介绍),死后大多采取幽岩葬、岩穴葬、土坑葬;境内巴人神话传说包括巴人自然神话有:“比翼齐飞”、“巴蛇吞象”、“白虎神话”,巴人英雄神话有:“廪君传奇”,巴人神女传奇有“盐水神女”和“仙女洞仙女”的传说。

(四)多元融合的农耕文化资源

早期先民利用开州平缓的山地森林和平缓的水系特征,开启了渔猎生活,有伏羲教人织网的传说;战国时期开始后的很长一个时期,秦、巴、楚、蜀等文化的交融,尤其是唐代以后中原文化的不断浸润,极大地改善了开州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理念在开州萌芽发展,促进了开州古代农业水平的提高。可以说,开州农业的起源与发达、农业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农业的制度与理念,均早于三峡地区的其他区区。聚族而居(开州的许多地名比如余家院子、廖家湾、刘家梁等都能说明古代的开州都是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等,与今天提倡的和谐、环保、低碳的理念不谋而合。开州先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了独特的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核心,早在先秦时期流传有歌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开州的农耕文化融合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主体包括巴文化特征突出的农事节令、方言语音、民歌曲艺、风情习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三峡地区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在农耕文明发展中所形成的各类生产生活技艺,是开州文化旅游融合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资源,比如南门红糖制作技艺、紫水豆干制作技艺、冰薄月饼制作技艺、油纸扇制作技艺、十大碗制作技艺、牦牛肉制作技艺等。

(五)个性独特的建筑文化资源

开州的建筑文化,或者说建筑艺术是最具特色的,也是很多年被忽视的。在秦巴文化时期,开州古代民居皆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典型的杆栏式房屋,也有被称吊脚楼,一般是依平缓山坡的溪流边而建,楼上居人,楼下养畜,材料选择是本地易于挑选的原木竹料、硬质石材和柔软茅草为原料,石料为基础、竹木为架梁、茅草为顶盖,有别于巴渝吊脚楼的文化特征,兼具巴渝鄂湘建筑文化特征,建筑装饰文化以巴文化图腾装饰为主;在汉唐时期,典型的汉阙、摩崖、楼阁等建筑形式;在明清时期,城墙、城门的城市防御体系,传统的场镇、会馆与民居共存,街巷、廊檐、院落等构成了场镇主要的外部空间形态,场镇建设风格多为穿斗结果、白墙黛瓦、吊脚、筑台、靠崖、梭坡登等为主要结构,民居建设有干栏式建筑、合院式建筑和碉楼式建筑等形态。而汉丰古城建设更有特色,其城市肌理在古镇建设中是独具特色的,外圆内方的双环形城市肌理,坐北朝南的城市建设风水理念,12(12这个数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其特殊含义:中国古代的天干地支纪年法中国有十二地支。还有十二生肖、十二时辰、十二个月,古代皇帝王冠上的摆穗也是十二个)城门格局,深得儒家文化的精髓,这是汉丰城镇最独特的建筑文化,也是汉丰古城区别于其它古城古镇的独特个性,更是汉丰古城最具价值的旅游景观建设的亮点。

(六)活色生香的民俗文化资源

几千年来,开州先民在长期的劳作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表演艺术形式,每种艺术形式千姿百态,色彩迥异。开州木偶戏、皮影戏、杂耍表演、民间曲艺(包括相声、评书、莲花落、竹琴、快板等)、川剧折子以及巴族舞蹈(舞狮、舞龙等)、祭祀表演(巫舞)和习俗表演(温泉赛骂等)等等都是开州传统表演艺术中的精品。所有这些丰富多彩的表演艺术形式,都是开州文化旅游取之不竭的源泉。

开州的民俗文化蕴藏丰富、品类繁多。其主要的种类有口传文学:代表性的项目包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林贵福故事”、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开州“喜乐神的故事”及“开州地名故事”等,这些口传文学数量众多、诙谐幽默、生动有趣;传统歌谣:包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州民歌”及“开州田歌”、“开州号子”等,这些传统歌谣是开州先民在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其主要功能是统一劳动节奏,协调劳动动作,调动劳动情绪;传统舞蹈:包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巫舞”、“车车灯”、“瑞兽金狮”以及“肉连厢”、“连厢舞”等;传统技艺:包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三合水竹凉席”、“临江油纸扇”、“紫水豆干”、“龙珠茶”、“千层底布鞋”、“巴文化特征突出的虎头帽、虎头鞋”等;传统戏曲:开州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种类繁多,包括川剧、清音等。除上述外,还有节令风俗、禁忌习俗等。这些民俗的共同特点是:原始古朴、底蕴丰厚、民间特色浓郁、乡土气息强烈、受外来和现代文化渗透较少、个性突出,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专家学者的







































北京中科医院曝光
儿童白癜风能不能治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yunzx.com/qyxls/558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