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云古镇历史沿革 庆云夏属兖州,商属蒲姑(亳姑、薄姑)国,西周武王时即有姜齐无棣邑,春秋时为齐国北部渔盐之区。秦属齐郡。汉属渤海郡,三国时属乐安郡,晋属乐陵国,南北朝属乐陵郡。隋开皇六年(公元年)置县,因古有无棣水和无棣邑,故称无棣县。明洪武四年(年),无棣县废。洪武六年(年),县恢复,改名庆云,隶属沧州。县治在盐山县庆云镇。自置庆云县,余年隶属沧州,近年属天津府。中华民国时期又属沧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初属山东德州,—年又属河北沧州。年11月盐山、庆云、孟村三县合并,称孟村回族自治县,不久改称盐山县,隶属天津市。年恢复庆云县,县治在今庆云镇。 庆云镇抗日战争时期属庆云县。年建庆云县五区庆云乡。年盐山、庆云、孟村合并时划归盐山县,建庆云人民公社,辖90个村。年4月复归庆云县辖,同时划出81个自然村,分别属新建刘范、玉皇崔、后张公社(今属山东省庆云县)。年河北山东隔河划界时,又划归盐山县。年庆云乡改建庆云镇,其辖区和驻地不变。年2月乡镇合并,刘范乡、玉皇崔乡划归庆云镇,驻地不变至今 庆云旧城:明洪武六年(),置庆云县。知县杨思义移县治于鬲津河(今漳卫新河)北岸庆云乡址,草创城垣。正统二年(年),知县王恭,大加修葺,初具规模。“城凡四门,东西孔道皆有关旋,以南北二门地僻闭之。”成化二年(),知县张彪重筑,城墙周回四里,高一丈五尺,又浚池於下,宽三丈,深一丈。表立四门,东曰“瞻岱”、南曰“观澜”、西曰“拱宸”、北曰“望海”,南北二门仍闭。以后各代,或改四门,或建楼橹将台,多有修茸,不一一赘述。至年调整行政区划,建新县城,鬲津河北岸庆云城,为县治凡余年。置庆云县时,因境内有庆云乡,以此名县并移县治于此。庆云乡址原称李太仆家。东二里许,有一条土阜,蟠踞鬲津河中流,蜿蜒数里,形如卧龙,名卧龙冈。卧龙冈四面环水,冈上树繁草盛,其上空常被五彩祥云笼罩。史记天官书曰:“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困,是谓卿云。”卿云,古以为祥瑞之气。取其意,且卿通庆,故取名庆云。 咸丰四年《庆云县志》有“如直棣庆云,地滨海滢,星次危分,嘘气成云,邑由斯而得庆”之说,崔旭曰:“无棣旧有庆云乡,明初因以名县永乐避讳之说,后人附会今以明史正之。”也就是说,庆云之名至少是与无棣的建制同时产生的。 赞赏 长按四川白癜风北京白癜风的价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