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浩如:出生于沅江县庆云山麓琼湖之畔钟家嘴。年春随新兵团开往东北军营,一住十四年。转业后先后混迹于党政机关,退出职场后进入文学艺术界。报告文学、散文及现代诗常见于国家和省市文学刊物。年加入湖南省作家协会,并受聘为省作协特约创作员;年加入中国散文学会。曾任益阳市作协理事、沅江市作协主席。现为沅江市作协名誉主席。 赤山古韵(末篇) 攀行在赤山幽幽的栈道上文/钟浩如攀行在赤山古韵幽幽的栈道上,还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人产生一些遐思,这是俞筠的五言律《百家岭》,诗人无考,反正他的名字出现在嘉庆县志上,至少也是前清贤达,至于《百家岭》吟咏的地方,大抵应该是赤山岛濒临南洞庭一侧的百家沟一带。我想,有沟就必有夹沟而耸的山岭,夹百家沟的山岭理应就是“百家岭”。俞筠在诗中吟道:“着履穿林去,风光似若耶,树间蟹舍隐,竹外酒帘斜。古寺湿空翠,远峰明乱霞。依依回望处,城廓暮烟遮。”从诗的韵脚看,作者俞筠应是益阳人,只有益阳人才在方言中将“耶”、“斜”、“遮”读得同“霞”合韵。从诗中提到的一些景观看“百家岭”应位于赤山岛。诗人是穿着木屐穿越坡度不是很大的山林,林间不高的农舍外面挑出一竿竿酒店的旗幡,酒为停泊于江渚的船民而备,山上的古庙与远处明亮的乱霞相映,朝远眺去,县城的房舍在暮云雾气中隐隐约约。自古以来,百家岭,当是赤山岛上又一处渔樵风情浓郁的美丽去处。 白沙河摄影:王劲 在赤山文化的山梁上这样走走停停地攀行,从古诗赋中这样断断续续地走近赤山岛。我们就是这样去阅读这列神秘而秀美的湖中长岛的。在这许多的古诗古赋中,更能促人引发更多思绪的应该是清代沅江龙保(今三眼塘一带)人祝凤舞所写的《赤山游记》。作者是一位孝行极佳的饱学之士,传说其母去世后,赴葬由水路扶柩,中途遇风,船将倾覆,凤舞抚棺号泣,瞬间风平浪静,后因孝行可风,因而嘉庆年间被入编县志“孝友卷”。 《赤山游记》在现存所有的咏沅古艺文中篇幅最长,全文多字。游记主要内容是赤山为沅江胜地素有八景奇观。因为林深路隐,且有虎穴,非邀伴偕行不敢前往。作者第一次去因逢重阳风雨,只好掉转船头,泊船暮宿一处近岸的江中,船外浪声激越彻夜未眠。第二天天清气爽,风浪不作,轻舟北下,夜宿香炉山。再次游赤山,是从山下取小道入山,一路疲乏,幸道旁有烹茗饷客的山民,诗人深感山民风俗的纯厚。夕阳西下时,只好借宿山主人家,入夜,询问主人家赤山八景的方位,才知山人也不尽知,次日便邀三五人信步而游。但见眼前“无地非山、无山非景,峰峦起伏,种种奇观如在山阴道中”。这一日,他们在山间寻觅制陶处所,继而在山中迷失散落,遂同行观潺潺泉水,继而又遇道旁矮屋蹿出三犬如豹挡道,只好折而复登高峰,尽览洞庭秋色。下山时迷途先向一老叟探路,老叟虚指不顾而去,后遇一童子,在村童引导下方走出山林与同行者合汇。此行后,作者叹谓道:“昔之游本非玩水而几困于水,今之游本为观山,又几困于山。意者山灵作祟,不欲使我辈轻窥此地为漏曳仙源乎?” 清人祝凤舞,在这篇千字散文中记叙的是这一行人在赤山密林险水间为山水的大美,几经情迷意乱的旅程,并将赤山的山中之美升华到一种仙居的境界,诙谐地将“山灵作祟”解读成“不欲使我辈轻窥此地为漏曳仙源”。今天看来,由于交通与文化条件的进步,赤山作为一种地理的概念,似乎已不如以往神秘,将那句话反过来用,是因为只缘人在此山中。而从文化与山川变迁衍进的过程看,赤山仍是一个无以穷究的深邃的谜!(全文完) (此稿原载“益阳历史文化丛书”《神奇的赤山岛》文题作了改动) 文章来自作者,图片来自王劲,均经其本人同意后发表。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录用或转载请通过投稿邮箱第一时间告之我们,否则视为侵权。 本面部白癜风怎么治疗北京中科刘云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