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边,古塔下……站在老村前,就仿佛面对着一幅历史画卷。走进郝官屯镇小塔子村,会很快被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村所感动,情不自禁地将思绪向前推移,走入那遥远的祺州,感受镌刻在那里的生活印记。 祺州辽塔契丹风姿从沈阳出发,走国道、沈康高速,一个半小时后驶离高速。在高速出口下道,沿省道向东南方行走,在即将离开康平县域之前,右转驶入一条乡间公路,直达小塔子村。小塔子村东头,有古塔名曰小塔子辽塔,原为宝塔寺塔,村因有塔得此名,古塔又以村名而得此俗称。 据考证,小塔子塔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位初期,也就是公元至年间建造。这座塔是辽宁最北部的一座辽塔,现塔身微向东南倾斜。塔为青砖实心八面十三层密檐结构,突兀拔起,巍峨壮观。其塔身粗壮,高约25米以上。塔身各面均雕有佛龛,内供奉诸佛。该塔基本上是一座标准样式的辽代密檐塔,辽东京地区的佛塔,几乎全为这种构图,比如辽阳白塔、北镇崇兴寺双塔。 不过,小塔子塔又与大部分辽塔有所不同,其体量较小,做工也较为粗糙。辽国是公元十世纪由中国北方的契丹民族建立的一个很有特色的政权。辽代统治阶级极其笃信佛教,在辽国皇帝崇佛政策的推动下,上至达官显贵、下到普通百姓,无不对佛顶礼膜拜。出于对佛事的需要,辽国境内佛塔、佛寺的营建十分盛行,特别是辽圣宗之后的几代帝王,对于佛塔的建造更是不惜血本,直到道宗一朝,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小塔子塔为何体量小,因为它建在辽太祖在位初期。大辽草创之时,契丹的保守势力造反不断,正如太祖平定诸弟之乱以后所说“此曺行不道,残害忠良,涂炭生民,剽掠财产,民间昔有万马,今皆徒步,有国以来未曾有。”当时辽国的财力非常薄弱,还不具备建造大塔的能力。但随着辽的国力增强,建塔的规模越来越大,标准越来越高,佛塔越来越多。如辽中京的兴中府(今朝阳)所辖地域,现存佛塔均为方形塔,采用四方佛构图,如朝阳北塔。 法库文史专家告诉记者,辽代建塔,京、府、州以上城市,一城至少一塔。有的城市,如兴中府竟有6座以上的佛塔。辽塔用途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城塔,与城市关系密切。如辽阳的白塔,是东京城的京塔。朝阳的北塔,是兴中府的府塔。景观塔或风水塔,建在半山的岗地上,俯视着河流(转弯)。辽宁的辽塔,大都是较为高大的城塔,由于有的城市就建在山脚下,或者河流转弯处,所以这些城塔也兼做风水塔。小塔子塔建在辽河边上,祺州古城,东西辽河在这里汇合以后,形成了辽河干流,滚滚南去。所以祺州辽塔即是城塔也兼做风水塔。 辽代建塔之多,年均建塔量居中国历朝历代前列。辽代后期,因修塔不堪重负的大辽政权实力大为削弱,最终走向了覆灭,“辽以塔废”,许多学者得出这样的结论。 古城沧桑历经千年距离古塔不远处,是一片农田,有村民讲,前几年村里老汉在这里犁地时,翻出一坛古币,抱得家来,逢人便拿出把玩。 在这里,村民们翻地翻出铜钱是常有的事。有文物学家说,这些铜钱来自不同朝代,有唐代“开元通宝”,北宋“黄宋通宝”、“景德通宝”、“崇宁通宝”,金代“大定通宝”等等,有时还翻出过铁铡刀、镰刀、石臼、石磨等生活用具,至于遍地的陶瓷残片更是不足为奇。 事实上,这里更是块上好的玉米地,当地人称“佛眼珠”,大约有亩,旱年不干,涝年无灾,旱涝保收。奇怪的是辽宁中部土壤多为黄壤土,而这块地却是黑色的熟土,尽管遍布瓦砾残片,但不影响耕作和收成。 这“佛眼珠”就是祺州——一座耶律阿保机时期的辽代古城。祺州城初名檀州密云县,后更名祺州庆云县,使用年代为辽、金、元三朝,至明代废止。《辽史·地理志》载:“庆云,辽祺州佑圣军,本已所浮檀州、密云民建檀州、密云县、后更名,有辽河”。此句翻译通俗的解释是:当年辽国兵马进掠中原,将俘获的檀州、密云的居民安置于此,仍以原住地命名为檀州密云县,后来更名为祺州庆云县。《中国通史·辽金夏地名表》载:“祺州,康平东南”。 《辽宁省志·文物志》记载:祺州城遗址呈正方形,南北长米,东西宽米,东、南、西均辟有城门,东门、西门以南,以及整个南城墙保存较好,城垣存高2米至3米,宽约12米,3座城门之外均有瓮城,城外修筑护城壕壁,城垣东西城角及城墙间的角台、马面等,均清晰可辨。祺州城东、西门之间,横贯一条大道,既是城内主要街道,又是由西向东直达辽河渡口的必经之路。祺州城东米处,便是自北向南浩荡奔流的辽河。 金代赵秉文诗作《庆云道中》,描绘了当年祺州城的景色:“对岸隔青山,孤城碧流开。绿芜天地合,白乌日边回。渡口呼舟急,沙头立马催。多烟生极浦,欲上客衣来。”当年景色之壮阔、都邑之繁盛可见一斑。走在今天古城东西向的官道上,与久远的际会感越来越强烈。看看祺州东门外那条逶迤的辽河,就会明白这一点了。 清代古寺盛景犹记辽代祺州沿至元代,相继四个多世纪,于明初毁于废墟,清代人们又聚集成村。那时,这里最负盛名的不是古城和古塔,而是古塔前的寺庙。 据介绍,在清代咸丰年间,在小塔前后,曾经有座“宝塔寺”,住持僧人法号“同宝”,俗姓姜,收弟子“心悟”,俗姓赵。师徒二人以辽河摆渡为生。初始,他们以小舟载送客人,生意日渐兴旺之后,师徒二人购置了一条五丈五尺长大船,能够容纳三套马车。从此,来往客商、百姓、车辆等,均可乘坐他们的大船渡辽河。聚集钱财后,师徒二人从法库请来“空杰”和尚,于清代咸丰年间扩建庙宇。扩建后的庙宇,占地两垧,共修建了四层大殿。 最南面是三间二马殿,中间为过厅,直通寺内。二马殿两侧,即为寺院青砖围墙,左右各有侧门。步入寺内,迎面为影壁,两侧券门,中间神龛,神龛之上砖雕匾额“玉浪恒清”,落款为“住持僧刘源海敬立”。该影壁修建于清代同治元年(年)八月。影壁两侧,东有钟楼、西有鼓楼。影壁之后便是辽代砖塔。塔后为三间老爷殿,正殿修龛,供奉关老爷塑像。“宝塔寺”西北角修建了群仙堂,青砖花墙独立成院,并修建了影壁。寺院东侧,修建了5间住持僧禅房,以及东西厢房各10间,供僧人、水手居住。 当年,寺内有僧人等十余人、5条大船、余亩土地。寺院除供佛念经之外,还雇人使船摆渡、耕种田地。据介绍,“宝塔寺”历经七世住持僧人。年,四世住持僧人“广禅”“圆寂”后,寺庙逐渐萧条。尽管如此,每年农历四月十八庙会,“宝塔寺”依然热闹非凡。年,原黑龙江省督军吴俊升的副官姜化东,曾来“宝塔寺”求嗣,翌年果然得子。他遂为“宝塔寺”建了一对石旗杆,以表还愿诚意。如今,古塔前保存完好的一对石旗杆,就是姜化东于年设立的。 年,抗战胜利之后,伪满“政府”委派的七世住持僧“真香”溜之乎也。此后,“宝塔寺”陆续被拆毁、遭破坏。当地一位老人告诉记者,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不少村民的房子,就是用庙里的青砖建造的。如今,“宝塔寺”仅存古塔、影壁、石狮、旗杆而已。 民俗大集今朝火热走一步,跨越古今。从村外到村内,历史的沉重与寂寥很快不在。近代,宝塔寺虽然开始破败,但寺庙周边渐渐发展起来的民俗大集,已有上百年历史。年,康平县对辽代古塔进行了修缮。随着辽河水质变好,周边生态得到改善,小塔子村旅游业开始起步,民俗大集也开始复苏。 “图的就是个绿色,吃着放心。”前来赶集的沈阳市民钱先生这样告诉记者。大集上,农民孙柏年自豪地介绍着各种土特产:“猪肉是专门养的笨黑猪肉,喂的都是自家产的玉米面和大白菜,生长期都是一年,吃起来绝对是笨猪肉的香味儿。还有这富硒鳅田米,水稻不打药、不施肥,我们在稻田里养泥鳅,你说泥鳅都能长大,还能有药不?为了保证大米品质,我们还专门喷洒了富硒营养液。” 据介绍,近年来小塔子赶集的已不再只是附近十里八村的群众,还有许多寻找“农味儿”“老味道”的城里人。“除了名气比较大的康平地瓜、四粒红花生、卧龙湖有机锶鱼、寒富苹果,还有黑猪肉、笨鸡蛋、黏豆包、小河鱼、山野菜、山蘑菇、粉条、五谷杂粮,都是抢手货!”小塔子村党支部书记孙百东告诉记者,越是临近春节,大集越是热闹,最多时能有四五万人来赶集。 客人多了,商机就来了,小塔子村又做起旅游这篇大文章。村里建成20公顷温室大棚,有西红柿、葡萄、草莓、甜瓜等果品,成为远近闻名的绿色果蔬采摘基地。而村北主打民俗风情旅游、辽河生态旅游,建成古塔斜阳、民俗风情、辽墙古坊、宝寺钟声、祺城花海等景点。特别是对祺州古城、古塔的保护和恢复工作,修复状元井、祺福池、祺月门、祺州驿站等设施。今天的小塔子村已焕发新的活力,将宜居乡村建设与历史文化发展、乡村旅游等产业结合起来,将满蒙风情、民宿民俗等特色文化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让宜居乡村建设的成果发酵壮大。 值得一提的是,康平县还新开通了到小塔子村的3条旅游线路,小塔子村越来越热闹了。 驾车路线从沈阳市内进入虎石台大街,后进入沈康高速,转入长深高速行5.2公里,拐入彰桓线行驶近10公里后,到达小塔子村。 乡村小传被誉为“辽金文化第一村”的小塔子村,位于康平县郝官屯镇西南10.5公里。全村区域面积1.1万亩,耕地面积0.55万亩。全村分两个自然屯(小塔子、胡家屯)共户,总人口1人,其中劳动力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人口34%(满族人、蒙古族人)。 小塔子村历史悠久,其中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座,为辽金时期的辽代佛塔(宝塔寺遗址)、祺州古城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座——民国百年老宅。 来源:沈阳日报 编辑:李永熙 执行主编:肖阳 监制:付琳琳 (点击图片??有内容哦~) 赞赏 长按北京中科白癜风康复明星治疗白癜风好的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