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庆云县 >乐昌渔鼓
时间:2017/12/3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乐昌渔鼓,以发祥于乐昌境内而得名。它渊源于道教在布道活动中演唱的道曲。衍变成曲艺曲种后,因多以古人古事为演唱题材,采用渔鼓(亦称“道筒”),简板为主奏乐器进行伴奏,故又有“唱古文”、“唱道情”或“打渔鼓唱道情”等俗称。

乐昌渔鼓的形成,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过程。南宋淳熙七年(),县人龚卞进京试而不仕,返乡后上钟灵寨修道,以道行闻名南粤;曾在长来钟灵寨设道场,早晚唱道情。有时为人做道场或主持斋蘸,为人祈福。道人在活动中,常以道教故事为题材,演唱道曲,因此,使得一些道曲流行于民间,被一些乐管鼓子艺人和乡坊间的习弹唱者所吸收收传唱,从而逐渐变成一种具有特色、深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渔鼓曲艺曲种。

清代中叶,乐昌渔鼓已盛行武水中、上游一带的坪石、三溪、黄圃、白石、庆云等地。这一时期不但常有民间艺人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往来酬唱于各地乡坊的集市、茶楼、酒馆、赌场、妓院、商行、会馆以及河面花艇、绅士堂会,也有一些弹唱艺人,挨家乞讨以求布施。

清末民国时期,乐昌渔鼓一直流风不息。经过历代民间艺人不断的传唱与实践,积累了如《三门街》、《三度林英》、《再生缘》、《庄子试妻》、《抱筒见姑》等一批深为听众熟悉和喜爱的传统曲目;造就了李群芝(又名“李太古”)、王兆雄、刘凤仙、余廷璟等一批民间艺人。渔鼓及演唱技法,也被当地的乐昌花鼓艺人分别吸收和运用于《张春打楼》、《湖北卖文》、《化子拾金》、《晒绣鞋》、《闹酒馆》等传统剧目。

乐昌渔鼓,采用坪石方言进行演唱,以唱为主,说为辅。唱词基本为七字句,通俗易懂。唱腔由两句和四句上下两腔反复演唱的单曲体构成。传统曲目有近百个,其中有长篇、中篇、短篇的,分别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戏曲剧本、社会轶闻。表演,有坐唱、站唱、走唱、群唱四种形式。伴奏,以渔鼓和简板为主。

年10月,乐昌解放后,“乐昌渔鼓”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在表演方面,突破了原来的单一手法,发展了击盅盘、打碟子等载歌载舞的演唱形式。在伴奏方面,除继续保留具有特色的渔鼓、简板之外,还根据实际需要增加了琵琶、洋琴、中胡、笛子、大提琴、二胡、碰铃等乐器,从而有效地充实、丰富了其音乐色彩。在演唱曲目方面,由于一些新文艺工作者的介入,从五十年代开始,相继创作出一批反映现实生活、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涌现出的新人、新事、新风貌为主题的作品,如《反对一贯害人道》、《要把文盲一扫光》、《互助合作就是好》、《羊城地方好风光》等。在各地演出和各级文艺汇演中受到好评,有的节目还应省、市电台的邀请进行录音、播放。

来源:文化乐昌

如需转载请务必在文章开头标注

未经授权转载原创稿件将举报维权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怎样能治好
治疗白癜风好的医生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yunzx.com/qyxlp/108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