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8记者节 铁肩荷责妙手华章 文明天使无冕之王 今天,智慧庆云推出记者节专题报道第三期——广播电台 不忘初心,坚持梦想姓名:胡旭部门:庆云人民广播电台工作简历:.07.07庆云县广播电视台主持人记者.04.04庆云人民广播电台主播.06庆云电视台综艺频道制片人主持人.11庆云广电产业发展部主任.04庆云人民广播电台总监以上是我在庆云广电的工作历程,虽然是简单的数字和部门科室之间的变动,但是每一个字、每一个工作,都记录着我作为一名媒体工作者的热情和梦想。我最初的梦想是做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在庆云广电,我实现了这个最初的梦想。年我大学毕业入职庆云广电,是从一名民生记者开始的。当时《身边》栏目刚刚开播,我怀揣着主持梦拿起了摄像机和话筒,每天穿梭在庆云的大街小巷,记录百姓身边的大小事情。现在看来,当时的工作状态是让我成长最快的状态,我了解了一个电视节目的制作播出流程,最重要的是我懂得了记者工作的重要性,让我明白了记者稿件应该怎样掌握,为我今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年,调职到广播电台,伴随着庆云人民广播电台的开播,我也作为电台首次直播的主持人见证了这个里程碑时刻。从记者到主持人,我最初的梦想实现了,这个过程也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广播电视事业是讲求团队的事业,是靠着团队的合作才能更加精彩的事业。我感谢在我身边陪伴的每一位师长和同事,在不断的思想碰撞里,才有更新鲜更创意的火花迸发。 忙碌的栏目主持工作之余,我主要负责每年的春晚、消夏艺术节等主持工作。年,庆云首部微电影《货郎梦》开拍,有幸成为这部微电影的男一号,过了一把电影瘾。多种媒体表现形式的体验,让我的台风越来越有自己的风格,也让我坚信,自己的小宇宙里还有更多的潜能有待开发。 年,成为综艺频道栏目制片人,站在一个栏目的高度看广电事业,我发现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我发现庆云的市场更加丰富多样。作为制片人,我需要学会合作、分配和调度,需要我一步一个脚印地跑市场,谈合作,出效益。一年多的时间,作为栏目制片,我一直跟商家打交道,这个岗位为我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商业人脉,并且逼着自己迅速成长。 年,是为自己和团队骄傲的一年,成为庆云人民广播电台的总监。作为九零后,我显得很年轻,但是我给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标和理想:让成为庆云和周边县市区最受欢迎的广播媒体。现在,我和我的团队每日奔波忙碌,虽然辛苦,但是值得! 作为一名从记者出发的主持人,最后我站在了广播电台总监的台阶上,我感谢庆云广电给我的平台,我将一如既往的为庆云广电奋斗,不忘初心,坚持梦想! 姓名:李大曼部门:庆云人民广播电台采访是新闻的风景,摄像是生活的缩影,记录是人生的象征,话筒是社会的风铃,用心感受,用爱聆听,用情传承,这就是我的工作——记者。真正理解“记者”这个职业是在年12月底来到广播电台工作之后,以前只是看到记者同事工作,并未参与进去,来到广播电台之后,我们也要开始真正地走进事件发生现场、走近受访者,这才真正的了解记者的艰辛。还记得一位同事说:以前还穿高跟鞋,做了记者之后,家里全是运动鞋了。每天不停忙碌的身影,匆匆忙忙的脚步,奔波在采访的路上,无论是泥泞坎坷,还是风雨交加,疲倦的身影,常常与漫天的星光作伴。记得有一年的腊月,我们要做一期关于蒸花花的专题新闻,拍摄时,为了达到最美的拍摄效果,每个镜头要拍很多遍,有些动作可能要重复很多次,采访对象一直耐心的配合我们,当一锅热气腾腾的花花出锅时,我希望的是听众通过我们的节目能找回童年的记忆,对民俗传统的记忆,如果是这样,那我们的付出就是值得的。每个人做事情都是有目的的,我们的目的就是用一支笔,挥舞着正义之剑,紧握着道德与良知,拍下一组组镜头包罗人间万象,留下历史永恒的瞬间。小到人情冷暖,大到世界经济,一想到人们对大千世界的感知是由我们报道的一条条小的新闻构成的,心中就有无限的自豪感。记人,记事,记风景,行者,仁者,徒步者,记者是时间的见证者,记者是事件的评析者,记者是世界的宣布者。记者节,祝所有记者同志节日快乐。写在第十年:送给我的同事姓名:白敏部门:庆云人民广播电台年,我走进庆云广播电视台,到今年,我已经在这个阵地上工作了整整十年。十年里,在广电阵地上,最感动我的是一起并肩作战的同事。今天,我想在这里用笔写一写我的同事们。我是记者,我的同事也是记者,我们最擅长的是用笔、镜头和声音来记录身边的人和事。但是十年的记者生涯里,我却发现,我的同事们特别容易被采访对象感动,在记录别人的生活和故事时游刃有余,但是对于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却无法下笔,甚至在记者节这样的日子里,找不出一张合适的图片来搭配文字。我的同事们就是这样可爱,在遇到别人的新闻时,总是竭尽全能去记录,害怕遗漏每一个细节,但是对于自己却这样的不关心。在记者节前夜,我翻看朋友圈,搜寻着他们的影子,回想着当时的故事。摄像机有多重?这样的摄像机有十六斤重,不管是男记者还是女记者,这样的机器我和我的同事们都扛过。这张照片之所以能留下来,是因为我拿了一个电子秤到办公室,同事们打趣说看看这个到底有多重,一上秤:十六斤。张海兵、刘俊健、孟飞,这三位《庆云新闻》的骨干记者,每天的工作都跟这样的摄像机在一起,摄像机就是他们最亲密的战友。新闻出身的记者有个特点——机器比人精贵,下雨天、下雪天,出门采访先要把机器保护好,人挨点淋、遭点罪没事,可千万不能让机器受损。编辑机房有多冷?所有的电视栏目都是在三楼的编辑机房剪辑完成的,这间大编辑机房在广电大厦的北面,一到换季时间就特别冷。这段时间在冰凉的机房里剪辑工作,那可真是遭罪。一条新闻还好,半个小时能完成,但是一期栏目就可能需要剪辑半天甚至一整天。这张照片我发上了朋友圈,大家当时都疯狂点赞。但是照片里的主角却有点生气,说发这么丑的照片干啥!可是,现在看到,有没有觉得我们的同事多么可爱,为了保质保量完成节目剪辑,会想出各种对策抵抗寒冷!记住,照片里这个裹着棉被的记者名字叫——姚延硕,现在是新闻中心的记者。女记者的勇气有多大?女记者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我曾经是一名女记者,但是面对现在新闻一线的年轻女记者,我感到汗颜。刘欣荣,90后,大家都喜欢叫她小欣欣。欣欣人很小巧,但是却一身是胆。第一张照片,是我跟欣欣在报道云天职业技术学院项目进度时我偷偷拍下的。欣欣为了拍摄建筑工地热火朝天的镜头,想要尽可能多的把工地现场放到镜头里。她一直找位置,最后选在一个深坑边上进行拍摄。我提醒欣欣千万小心,因为当天还有大风,真的是稍有疏忽,就有可能掉下去。我猜想,欣欣的胆量除了与生俱来,应该还有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职业追求吧!别看我是记者,我也怕上镜翻看了很久的朋友圈和以前的相册,我发现自己的工作留影也特别少。这才意识到自己也有这样的职业病:记录别人的时候兴奋热情,一到别人给我拍,我也是浑身不自在,觉得不自信、不好意思。不过说起以前在新闻上做出镜记者时,好像也浑身是胆,很多背不过的稿,一拿起话筒对着摄像机往往会一气呵成。现在我来到电台工作,每天对着话筒,用声音传播讯息,我觉得自己更加游刃有余。年3月,我做了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小栏目《小白妈妈讲故事》,一开始只是在广播电台的北京看白癜风效果最好医院法国敏柏宁敏白灵北京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yunzx.com/qyxjd/117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