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大家好。 各位都教学多年,都是在工作岗位上很有成绩的。我这个人呢,这一辈子,只是名义上做过一个多月的小学教师,结果连一课都没上过。所以,作为一个教师,我是不合格的。我讲得不好,要请大家原谅。 我小时候,家是在一个县城,距离成都只有几十公里。我的家是一个大家庭,叔叔伯伯分了很多家,都在一个大的院子里住。我们这个大院子里,有一个仆人,当我还是个小娃娃,他都已经老了,60多岁了。他是我祖父年轻时候雇佣的仆人,他看着我的伯父、父亲、几个叔叔从小娃娃一直长大,所以他在我们余家院子极具权威。 我小时候,经常被他骂。他最愤怒的一件事情,是诸位想不到的,就是我们小娃娃把写有字的纸丢在地下,揉成一团,他看见了就要大骂:“长大了你眼睛要瞎,你把字纸拿来丢!”小时候我实在是不懂,为什么白纸可以丢,写了字的纸丢了眼睛就要瞎? 这位老仆权威到什么程度呢?不但我们怕他,我的伯父、父亲、几个叔叔也都怕他。他来的时候,我的这些长辈都还是学生娃娃,他看着他们怎样读书,怎样逃学,怎样挨打,他都见过。所以,他经常把上一辈不听话的事拿来教育我们。凡是把字纸丢到地下的,非要你捡起来。还是小娃娃的我们就觉得这世间很奇怪,后来进了学校,才知道了原因,这才不再奇怪。 我们那个县城有个大地主,姓何,他有几百亩的田,但是他一字不识。他整天做些什么事情呢?家中非常俭省,他每天上午背个背篼,这背篼是用很细的竹丝编的,相当高。他一只手拿了个竹夹子,背上背个背篼,就到街上去了,但是看到街上丢有字纸,就用竹夹子夹起来放进背篼里。他又不识字,但就是专捡字纸,上面没有字的,他还不捡。尤其是看到街上丢有报纸,那报纸上是有好多字的哦,哪怕是撕烂的一个报纸角角,他都要赶快夹起来放进背篼。 每天他都这样,上午出来一次,下午出来一次,捡字纸。捡了之后,他就到南街上,有一个地方,远远看着是个塔,就像我们今天在文殊院里面看见的那种塔,当然要矮得多。这个塔叫“字库”,比大慈寺门口那个字库高,有三个那么高。他把捡的字纸从塔下面丢到中间专门烧字的那一格,把它烧了,所有的字纸都要焚烧。他那个背篼上,用墨写了四个大字,叫“敬惜字纸”。 他平时不怎么说话,有一次他走县政府门口过,上面贴有布告,时间久了,风吹雨打,就破了,掉了一缕下来。他看到那缕字纸,赶快就把它捡起来。结果衙门口那些人,旧社会叫“差狗儿”,就是里面的杂役,他们就敲诈他。说,哎,何大爷,你把公家的布告撕了,脱不到手哦!要喊他赔钱,他就吓着了。他又不识字,也弄不清楚这个,又没有势力。你们不要以为有几百亩田就有势力,我们小娃娃喊他都喊“何矮子”,他矮得很,发育不健全,眼睛又坏,没有人尊敬他,是因为啥呢?他没有权。旧社会崇拜的是官,他一个地主是有钱,但不当官等于零,喊赔钱就只有赔。他为人老实,每天他就是这样做的。这些都是给我一辈子深刻印象的。 后来我到成都读书,那时候学校的正门在五世同堂街,现在的正门改到红星路那边去了,就是后来的二中,现在的北师大实验中学。上个世纪40年代,我在那里读的书,那时候叫省立成都中学,又叫省中,是成都四大名牌。省中第一,石室第二,树德第三,成都县中(青龙街,后来的十三中)第四。五世同堂街挨着的一条街,叫“惜字宫南街”。 有一年修街,要把这些名字重新恢复,街道办、居委会这些人已经没有“惜字”这种概念了,所以把那个街名牌牌写成“惜子宫南街”,把“字”的宝盖头写掉了,引起人家笑。你看,几十年时间一变,那些管基层的干部连“惜字”都不知道了。也没有人去问过,这条街为什么叫“惜字宫南街”。其实过去这些街取名字,是取得非常好的,它不是图好听、便于后人考证。既然这条街叫“惜字宫南街”,它一定是在一个叫做“惜字宫”的地方的南面。 什么是“惜字宫”?是怎么一回事情呢? “惜字宫”是一个庙子,这个庙子在哪条街呢?就在今天惜字宫南街向北正对的庆云南街。庆云南街从前就叫惜字宫街,就是因为这里有个庙子叫“惜字宫”,它在哪里呢?就在“成都日报”报社里面。这个庙子跟惜字有什么关系?本人考证,在唐宋两朝,这个庙子叫仓颉庙,就是发明文字那个仓颉夫子,这个庙子里面供的是他。 这个庙子当时啥样,不晓得。后来我看书上记载,说惜字宫供的这个仓颉夫子,文字就是他创造的,所以要崇拜他,就给他塑了个像。历史记载,仓颉的像有四只眼睛。这什么意思?反映了古人是怎样看待仓颉这个人的。古人认为,他一个人就创造了这样多的文字,他肯定是观天法地,环视四方,天地四方六合都要被他观察完,两只眼睛不够,所以变成四只。唐宋两代就是这样看的。 我讲这些,就是想说,几十年前的中国人对于汉字,对于古文字,对于创造文字的仓颉夫子是怎样看待。仓颉夫子的地位非常高,庆云南街那里是仓颉庙,左边过去是“四圣祠”,这也是个庙子,供的四个圣人,孔夫子的四个学生:子贡,颜回,子路,曾参。四圣祠和仓颉庙并排,可见仓颉夫子的地位。 中国历来都说,文字是仓颉造的,但也有人说是两个人造的:史籀、仓颉。他们究竟是哪一朝的人,传说是黄帝。正规的儒家是不说这个的,孔夫子的著作从来不说什么炎帝黄帝,因为在他们那个时代,认为这是神话,不是历史。如果硬是要把神话说成历史,那么中国的历史倒推上去,到尧舜,年,如果说炎黄,再往上一点,最多不过年,说这个时候创造了文字,但是出土的真实状况,红山文化和山东的城子崖文化已经挖出了很多陶片,陶器的残片,上面就有文字。其实也不能断定它就是文字,它也可能是一种符号,距现在年,如果它是文字的话,那年轩辕黄帝时期才创文字就是绝对不可能。所以说,史籀也好,仓颉也好,没有这个人。 文字究竟是谁造的?以我们今天的常识推断,不可能是一个人造。中国古代历史上,把史籀和仓颉推为首创文字的人,是根据想象,并不是根据确切的历史。因为他是哪个朝代的,你都说不清。 但这种想象呢又有一定根据的。古代的人没有姓,以职官为姓,名叫“史籀”的这个人,显然是掌管历史的记录员,凡有政权国王,就要有一个人记录,不然国王讲的话无法记下来。“史”就是做事情的“事”,一个字,今天做的事,过几天就变成“史”了。史籀,就是个记事员。“籀”是什么意思呢?是个动词,作书也,写写画画就叫“籀”。所以,这个名字是后人想象出来的,想象这个人一定是国王身边的记录员,他经常写写画画。那么“仓颉”呢,也是想象出来的。“仓”也是职官,他是国家库存保管员。如果说古代能够创造文字的人,只有这两种人,一个是国王身边的记事员,一个是国王仓库的管理员。“仓”是个职业,“颉”呢?低头叫做颉,抬头就叫颃。所以《诗经》里面有一首《燕燕》:燕燕于飞,颉之颃之。 那么,头低下来干啥?意义和思考。我们有时候记什么东西都是低下来记的。那么这就更能推断,这个名字是后人想象出来的。就说这个仓库管理员,一天到晚埋头在计算,今天来了大米好多,小米好多。因为你要记这些品种,一定要有文字,你要记数量,一定要有数字。同样,一个记录员你要记录今天朝廷上出的事,国王说的话,一定就要掌握文字。所以后人说是这两个人造的字,是根据常识推断,我看这种说法是富有理性的,是合理的推测,但是究竟是谁创造的,这是永远无法考证的。文字绝不可能是一个人造的,绝不可能是在某一个朝代突然就造出来了。 我们的这种文字,与欧洲古代的某个帝王发明的拉丁字母、英文字母不同。那些字母只有20多个,30多个,一次性可以造出来。汉字是这样多,常用的有到字,《说文解字》收的是多。我们一个普通人能掌握汉字,就能够阅读报刊。这怎么可能是一个人造的呢?如果是一个人造的,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来接受?这就证明文字的产生,是很漫长的。我们的祖先在黑暗中摸索,造一点就多一个字,造一点就多一个字。越往后来,正事日繁,交易日多,就需要更多的文字。仓库里今天进了大豆好多斗,好多担,你就要发明一个“豆”字噻。小米好多斗,好多担,你就要发明一个“米”字。还有数字。 我们现在已经看到的陶片是年,但是你们注意,桃片上的文字跟甲骨文不同。甲骨文是一篇一篇的,几个字组成一段文本;而陶片上是零散的,组不成文本。所以人们推测,可能就是符号。任何文字,可能最初都是从符号来的。文字发明了以后,人类的文明反过来加速,文字的产生必须是到了某一种文明程度才行,而一旦产生后,反过来的影响大得很。所以古人认为文字伟大得不得了,因为他们难以解释清楚,也没法去考古发掘,所以只好想出“仓颉造字”的神话。人们虽然不知道文字究竟是谁发明的,或许根本就不是某一个人发明的,是前后不知道若干千年慢慢积累起来的,这种文字就具有神圣性。人类清清楚楚地了解到,有了文字以后就有了历史,有了历史以后才叫文明史! 看三星堆,人们一提就是青铜器,青铜器的冶炼,铜和锡的比例掌握得如何好,如何科学,说灿烂的文明。“文明”放在这里只是一个形容词,但是给历史定义的那个“文明”是有了文字记载以后,才能算文明。所以古人认为文字伟大,说自从仓颉夫子发明了文字,就“天雨粟,鬼夜哭”。 雨,作为动词用,下雨,raining,正在下。粟,是小米。就是说人类发明了文字以后,上帝嘉奖人们,把粮食小米从空中下下来,人类从此好过好日子。“鬼夜哭”呢?仓颉发明了文字以后,每天夜晚听到各个地方的鬼哭得“吽啊吽”的,为什么哭?本人的解释是,光明时代到了,黑暗时代结束了。我想古人也是这个意思。所以文字得到这样的重视,让它富有神性,这和任何拼音不同。古文字是一个一个造的,拼音文字是只早字母,把音写出来就是了。 这是非常不容易啊,我举两个例子。你说我们吃饭的米,这个“米”字该怎样造?英语很简单,rice;还有豆子,胡豆、豌豆的“豆”字,英文bean。汉字里面,这两个字要如何造呢?太困难了。 从前的华北平原,黄河流域,所谓的米,不是今天我们吃的大米,是这么小一颗的小米。喊你象个形,造个字,出这么一道题,马上把各位老师考住。你知道古人是怎样造的不?为什么今天的米字是这样写? 去看北方农民,把小米收了,拿回来到晒场上,拿根棍子敲,敲了,它就一颗颗地落下来了,连带着壳壳,然后放到石舂里面舂,所以汉代的民谣叫:“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舂了起来,要弄到筛子里面筛,一筛,小米就从筛子眼儿里面漏下去了,面上这层壳壳就倒了。米字就是这样造的。因为小米实在太小了,他就画小米怎样过那个筛子,你们看,把我画的这个图简化了,就是“米”字,只是那中间只有一根经线、一根纬线,有四颗小米从网眼儿里面漏下来。 这个不得不佩服。我让诸位老师造,造不起,就是因为你们没有舂过小米,没有直接去筛过,所以你们想不到办法,我也想不到办法。你看古人这样造,恍然大悟,好聪明啊。就凭这个“米”字,我们应该向古人致敬,他们的这种思维方式,这种反映事物所掌握的一种办法,这就叫象形。 我们今天吃的豆子,“豆”字是这样的。 我们用的很多字都是借来的,这个“豆”字就是。它在《诗经》里面:“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句子里面这个“豆”是一种容器,高脚杯,是祭器,用于祭祀自己的祖宗和神灵,把一些肉渣渣装在“豆”里面,端上去。我们今天是借的这个字,而豆的本字是这样写的“尗”,如果加个“又”,就是叔伯的“叔”。 “尗”的古音就读dou,而今天读的shu,这是古今音变。“尗”就是豆科植物。怎样造的?你看,地平线上冒了个东西起来,所有的豆科植物不是一开始就长叶子,你们要是种过就知道,长出来就像豆芽儿一样,就两个瓣,而它的趋光性,向着某一个方向,这就是地平线上冲出来的;地平线下是根,这两点是根瘤,所有豆科植物,它的根须上都长了这样的瘤,吸收肥料。所以,他这样造,你就知道这是豆科植物,不是豆科植物的还不长这个。 北宋的黄庭坚有意为难他的朋友,送了一件礼品,信上写:给你送上“配盐幽尗”。这个名字非常古典,朋友想,究竟送了我一个啥哦?幽尗就是豆豉,配盐就是咸豆豉,送了两块咸豆豉就是配盐幽尗。这就是最初的古字,最初的“豆”字就是这样造的,但是这个字不怎么用它,后来干脆就用了个白字,把那个祭器的“豆”字借来做豆科植物的“尗”字。汉子里面有大量的这样情况,并不是它的本义,是借来的,但是造这些字也极不简单。比如刚才那个“尗”字,喊我造也造不起,所以古人造字为什么会引起尊敬,觉得真是了不起。 我们讲的“文字”,什么叫“文”,什么叫“字”?文是文,字是字,这是文字学的开章名义,是两种东西。 如果按照我们今天的要求来造,永远造不出这个“文”字,文学也是文,文化也是文,一个人的作风斯文也是文,怎样造?远古时代的文,就简单得多。远古时代所谓的“文”指的是“文身”,狩猎时代,基本上上半身都是裸露的,都要在胸口上画一个符号,那时候的人分各个部落、各个氏族,各有各的狩猎范围,弄不好就要打起仗来。因此每个成员出去,一定要把部落的符号画起,彼此可以认到,哦,你我是一个部落的人,哦,他是另外一个部落,是区别敌我。最初文字的本义,就是身上的纹身,叫“文身”。 那么,从“文身”到“文化”culture这个概念,咋个扯得拢?这个“文身”好野蛮的哦,但是古人认为,那是个了不起的历史进步,因为在此以前,人没有“文身”,氏族制度还没有形成,部落还没有形成,完全是远古时代群落混合,是真正的野蛮。后来分了氏族,为什么要分呢?就是发现,这些人混在一个集团里导致后代尽是遗传疾病,恍然大悟,亲族之间不能通婚,那么自然就形成了氏族。氏族之内,男女不得通婚,要找配偶,必须找另外一个氏族,这叫族外婚制。《左传》里面说的,同姓而婚,其生不蕃。 人类社会晓得分开氏族部落,为了具体表现这个分别,各人把各人的符号画起,人类社会一大进步,所以“文身”这个“文”后来引申为文化。后来虽然不“文身”了,但仍然用这个“文”字,而且后来这个“文”的意义越来越广。古人认为,他们这样是进入文明的开始,“文身”的“文”就是这样来的。 那“字”又是怎样来的呢?“字”最初的意思是啥呢?是家中生娃娃,就叫“字”。《易经》说“女子不字”,就是说有妇科病、不生娃娃,就叫“不字”。说“三年乃字”,哦,又过了三年,生了娃娃了。这个“字”画的就是家中一个子,添人进口就叫“字”。那怎么会用到“文字”上头来呢? 因为最初造的这些文,象形文,造到后来觉得不够用,把两个文组合起来,产生了新的意思,和把男女结合起来产生了个新的奶娃儿,一样的,所以叫做“字”。我们今天所有的汉字,除了少数的文,都是字。所谓的文,就是不能再拆开了,已经是最基本的单元了,比如这个“文”,你就不能够拆,少了任何一笔都不行,拆开就不成字。如果用几个单元零件组合起来,它就成为字了。 比如李老师这个“李”,是文呢还是字呢?“李”是两个文聚拢来的,上面那个“木”是一棵树子,底下那个“子”画的是个娃娃,树子是文,“子”也是文,两个文聚拢来变成“李”。如果你要追根究底地问为什么一个木头底下一个娃娃就是“李”呢?这就超出了文字学的范围,涉及到音韵学了。这个“子”,我们今天读的是zi,但远古时代不读zi,读的li,姓李的李。从木,上面的“木”构成它的字义,是一种树子;子声,这个字的声音要读“李”。为什么“子”要读成“李”呢?直到今天,儿子的儿,就是子,古音就读“李”,这是男娃娃,女娃娃的那个“妮”,还有人读li。反正小娃娃的那个音,都读li。 那么,李老师的这个“李”字,《说文解字》的标准解释是,从木,所谓“从”,就是构成这个字的一个要素,它的意义一定是指某一棵树子,这棵树子底下的音,就读“子”,li这个音,对了,这就是“李”。所以顺便说到,中国这么多姓李的,姓李的占中国人十分之一,一亿多人姓李。有人说这是唐代的皇家姓氏,所以这样。但是,战国时代就有好多姓李的了,古代早就有了,岂止才唐代呢?这就涉及到古代史了,商朝的贵族姓“子”,就是儿子的“子”,“子”的古音就读“李”,这就透露了为什么直到今天中国都有那么多姓李的。当然,这个就是文字学以外的了。 汉字中间,任何提一个字出来,你都会觉得非常奇怪。比如李老师负责的你们这个培训班叫做“李镇西博士工作室”,我们就拿“工作室”这三个字来说。这三个字就非常简单了噻,要说出个道理,“工”字怎样造?“作”字怎样造? 你看“工”字这样简单,为什么这样造就叫“工”?要说个道理出来。最早的“工”,完全不是我们今天用的工业这个“工”,意思不是这意思。当初的社会很原始,初级阶段,哪有后来的那么多工业,但是“工”字早就造出来了。古代的“工”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个字的古音,读“杠”,gang。《孟子》书上说“十一月徒杠成”,孟子说行仁政,每一年到了阴历十一月,政府一定要负责把独木桥搭起,免得老百姓光脚板儿踩水,要把脚冻坏。因为华北平原气温低,十一月份已经非常冷了,所以孟子在谈如何行仁政。夏天都不存在,你不搭独木桥,淌水就过了,到了十一月入冬,一定要把独木桥搭起,独木桥就叫“杠”。《孟子》书上叫“徒杠”,就是光有一个杠在上面,就是一根木料搭载上面。这个“工”就是杠,就是象形,一根木头搭在两岸,就这么简单,最初所谓的“工”就是这个。 你回想一下,人类社会的工业建设,最早最早的就是搭建一个独木桥。你马上会醒悟到,这个简单一个汉字,还包含了这么多的古代历史,甚至连工业是怎样产生的,工程完工,都是这个“工”,最初就是个独木桥。一个独木桥还是要有“工”哦,要把树子砍了,皮剥了,树子圆的一边要推平,然后在河的两岸,要用石头砌,然后才搭上去。最早的工程,也不过就这样一件事情。所以这个“工”字,使我肃然起敬,它居然把我们祖先的历史包含在里面了,我们天天在使用它,工作,工业,用的都是祖先造的这个字。 那个“作”字呢,青铜器上有大量的“作”。比如说某某人作了个什么器,用的“作”字都没有人字旁,都是“乍”。它的甲骨文的写法,是象意,是个什么意思?一个尖角,把有些东西放在里面,上面施以压力,一压,底下“嘟嘟嘟”就流出来了,榨油。那个“乍”字,实际上画的是榨油,但它又不是画的整个榨油设施,就根据那个意思去揣摩,假设一个空的角锥体,把那些菜籽放在里面,上面再用一个角锥施加高压,那个油就走底下呜呜流出来了。“乍”字意思就是榨,那么所谓工作工作,最初就是指的榨油,作就是“乍”,就叫作坊。所以你们今天说“工作”,你做梦都想不到你是和榨油匠有关系。它就跟英语的do,make,完全不同。Do和make,没办法讲啊。这个“乍”救你能够讲,而且你可以想到它如何的远古。 “工作”两个字,就可以证明,中国的古文字实际上是把古今拉在一起了。至于工作室的“室”,那就很简单了,一个房子就叫“室”,里头那个是声符,就是“至”,“至”的古音和“室”读音一样,就是一个房子,音呢就读“至”的音。那个“工”和“乍”一笔都不能拆开,拆开了就不成为字,是最基本的单元,所以它们就叫文;而“室”是由上面一个宝盖,底下一个声符,“至”音是读mian,两个部分构成。这就是“工作室”。 这个古文字怎样起源的,我就不再讲了,就直接讲今天使用的汉字。这个世界上,那么多种文字,那样多的民族,有的一个民族有一种文字,有的几个民族共用一种文字,到现在还在用的,属于象形文的,只有中国一个。全人类都曾经经历过从符号到象形的阶段,后来嫌象形文字太麻烦,不利于书写,发明了拼音文字。拼音文字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发明,以少少胜多多,只需要把那最多40几个字母记住,就能拼写,所以英语国家扫盲太容易了,很快就能掌握。比如英语26个字母,根据拼音就可以写出来,当然单纯根据拼音会写很多别字,但是至少就可以写出来,读出音来。但是,为什么中国人不走这条路,我无法解释,是个太神奇的事,同时我也很庆幸,幸好没有选择那个拼音。 象形文字的这条路啊,最大的特点就是保留了活化石,把古和今拉拢来了,而且这样的文字有亲和力。特别是读书人,读了文字学的,一看见文字就有丰富的联想。比如看到“工”字就会马上想到独木桥,看到“作”字就会马上想到古代的榨油,还有一个字,就是作为的“为”,也是非常奇妙的。 这个“为”,也是经常用的一个动词。青城县的彭端淑写的一篇短文叫《为学示子侄》,读书做学问就叫“为学”,就是要去做,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这个“为”字包含的丰富内容,古人是令我肃然起敬,包括了古代地理学、气候学,几千年前,黄河流域,水草丰美,植被茂盛,冬天不冷,所以古代的黄河流域有象,大象。那个象从黄河流域消失,只在几千年前,现今要在热带才有了。几千年前华北平原就有很多象,“为”字就是专门为这个造的,画的一头象,长鼻子。“为”的写法,象的头上有一只左手,把它控制着,什么叫“为”?驯象!把野象驯成家象,就是一种作为,连那个字都是这样写。哎呀,马上就暴露出古代的一些真相。 如果这个“为”字,你把它毁了,弄成拼音文字,wei,啥子都没有。保留了这个“为”字过后,恍然醒悟,对了。为啥子古代的耕,古代农业最早不是牛耕,而是两种,一种象耕,一种鸟耕。象耕是怎样耕?我们在东南亚至今都还看得到,把田头关起水,人牵着象下去踩,象在里头走过去走过来,下头又有水,象一踩,就把泥巴翻动了,硬的就变得软了,然后就在里头插秧。鸟耕是什么?鸟耕是沿海涂岸、山东沿岸,在远古时代也是气候温和,有大批海鸟要经过内蒙,来了,就在浅水田里面栖息。鸟要在田里面找那些虫,嘴巴不停地啄,脚不停地踩,也是一种耕,鸟耕。牛耕都很晚了。所以,象耕的事实在中国已经找不到了,但象耕的历史都还在,就在“为”字里面。所以我情愿多写几笔,不写那个简体字,那个啥子故事都说不出来,并没有包含历史真相。我们这个文字为啥子维持下来了,因为中国人经常意识到古人在我们前面,还没有多远,几千年,这样一种文字很容易形成一种民族心理,最后变成今天的汉字。 这个汉字非常之奇怪,各位老师经常在外面旅游就知道,中国好多地方的方言,根本就听不懂。比如说龙泉驿东山那边的客家话,我们听不懂;广东话土话,我们听不懂;上海话土话,我们听不懂;原来,老北京土话,我们一样听不懂,鼻音很重,不晓得他说的啥子,滚儿起滚儿起地读,非常快。如果中国要用拼音文字,马上就有十几种。我们四川人,就用那些拼音字母拼我们的四川话,云南人就拼他们的云南话,广东人用同样的字母拼广东话,拼起来我们去读,就是外文。他们把他们的方言,拿拼音文字写起,简直就跟英文发音一样的,要重新学一道。 这里透露一个背景,我告诉你,欧洲那么多国家,法文、德文、英文,这三种文字彼此间的距离还远远小于我们跟上海话,我们跟广东话。学过法语的就知道,好多读音都跟英语差不多,德语也是。我们四川话跟广东话有点点共同语。一旦用拼音文字,各个地方,马上就有十几种语言,要独立,那时候就好独立了。你喊广东人改一种口音,他不愿意啊;你喊上海人改口音,上海人说,我们的GDP比你们高好多,凭什么我们改,绝对不改,要求用拼音拼他们的上海话。中国13亿人,都还没有分成很多国家,这个在欧洲人看来非常奇怪。我们不管上海话广东话各人差别有好大,你告诉他:请你写出来!一写出来,我们就全都懂了。看见没,汉字的一种奇特的作用,把这13亿人一下就粘得很紧了。要废除汉字,马上就可以分裂成很多块。 当初在满清末年,那么多先进知识分子,因为痛感中华民族太弱,国家太无能,需要改革、反思,反思过去反思过来,说人家那些国家扫盲那么容易,中国有80%的文盲就是汉字的罪恶。所以,清代末年,福建省有一个官员,给中央上了一道奏折,要求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这个还是在满清末年哦,就已经有先进知识分子这么说了。进入民国,那几乎所有先进分子,左如鲁迅,右如胡适,一概主张废除汉字。国民党的元老,被认为是极右派的吴稚晖说的,汉字是世界上最肮脏龌龊的文字,应该都到茅厕头去。鲁迅说的,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所以也难怪在几十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当初立国的方针就是汉字必须以后逐步废除,代以拼音文字。这些都先进思想,我没有其他意思,我没有资格去骂他们,那硬是先进分子提的。像我们这种落后保守分子,绝不敢那样写,但是他们的主张不可采纳。 你好生想,一旦用了拼音文字,老师实地去教人家《诗经》咋个教?把《诗经》全部弄成拼音文字,你“关关雎鸠”,人家说哪个关嘛?当官的“官”吗?关人的“关”吗?戴帽子的“冠”吗?还是两只眼睛到处看的“观”吗?到底是哪个?就没办法讲了,你“关关雎鸠”,学生理解,是不是喊去看一看那个斑鸠哦?或者说,是不是要把那个斑鸠关起来,不要它在外头跑哦? 所以提这个废除汉字的,简直幼稚得可笑。但是呢,也不幼稚,人家早就说了,中国之所以这么落后,就是古代儒家典籍,先秦诸子留下来的东西,给我们构成沉重的负担。鲁迅先生说的,他要用肩膀肩负起黑暗的闸门,放你们这些年轻的娃娃到光明的地方去。这黑暗的闸门就叫封建文化,就包括那些《诗经》《论语》《孟子》,这些都是毒害现代人的。可不可取? 汉字究竟有什么好处,中国人至今不晓得。到了联合国秘书处,一下就晓得了。联合国有十几种工作文字,每一个文件,哪怕出一个通知,都要用这十几种文字同时印出来。这些文字有英文、法文、德文、阿拉伯文、西班牙文等等,也有中文。翻译出来最薄的一本就是中文。汉字是最节约的文字,同样印成一本书,人家要50页,译成汉文的只要30页,这还是白话文,如果是古文,可能只需要10页。从这个角度来说,汉字就是环保文字,绿色文字,可以节约纸张。纸张是砍人家加拿大的树子造的,还可以节约人工,节约装订,成本什么都可以节约。这种好处,需要对比以后才知道。 每一个中国人内心都知道,为啥中国人走到天南地北能够和当地人沟通,能够看当地人写的东西就交流了,就是汉字。如果用方言就莫法了。 汉字,原来说的要废除。从50年代起,政府就做好了准备的。比如说人民日报那个报纸,报头上“人民日报”四个字底下就有拼音文字,renminribao;“四川日报”,sichuanribao。都有这个拼音文字的,啥意思?就是前面那四个汉字早晚要枪毙,一旦把它们杀了,底下的接班人就上去了。维持了几十年,到80年代中期悄悄取了,从来没有宣布过,就取了。因为我是研究文字特别敏感的人,突然看到,哎呀,好喜欢哦!别人也不晓得我究竟在喜欢啥子,看我看到报纸就喜欢,就以为报纸上是不是有啥消息,要给我们右派添钱了?结果一看,又没得那些新闻,不晓得这个老家伙在喜欢啥子。就是这个,把拼音悄悄取了,因为执政者醒悟了,晓得一旦要那样做,其效果对老百姓来说没啥子,但对他们却是极可怕的,中国一下就有十几种外语。 所以这个汉字,不是我站在保守立场替古人辩护,执政者自己都悄悄取了。原来说的简化字是什么意思哦?中央的文件写得很清楚,现在的保守势力多得很,突然喊他拼音化了,对革命者来说没问题,马上就接受,有些保守顽固分子就这儿不安逸那儿不安逸,我们就来个过渡。咋个过渡呢?就用简化字嘛。先是宣布第一批简化字,把有些字笔画减了,又来第二批,还打算以后第三批就减得更多,然后第四批继续减,减到第N批已经不像个字了,突然宣布:废除!等于那个犯人,不要一枪把它打死,先把左脚砍了,再把左膀砍了,再把心子给它挖了。是要挖心的嘛,你们看那个“愛”字,不是把心都挖什么?爱是心的活动啊,把“心”挖了变成个“友”,是男朋友吗女朋友嘛?家庭爱,父爱,母爱,结果也是“友”,夫妻之爱,也是“友”,狗屁不通。这就是简化字。 蔬菜的“菜”,都要嫌它。都宣布了,菜字要那样写——一个草头,一个才。嗨呀,所以人不要有才,有了就变成人家一份儿菜了。太滑稽了,造个字这样造的。他就没有想到,他把“菜”字废除了,太可惜了,因为最早的时候,“菜”字没有草头,只有“采”。“采”是啥意思?一个手,一个木,树子上头一只手。不知道各位想过没有?哪怕没有想过,也该知道一种东西,椿芽儿。采,就是摘椿芽儿,树子尖尖上,用手就给它摘了。北方人不止吃这个,华北平原到春天的时候严重缺乏蔬菜,现在都还好了,有高铁啊空运,就在几十年前都没有这些。四川的人到北京去,那时候老作家沙汀在中国作家协会,去的时候都要给他带那个青菜脑壳,北京春天没得。原来没得的时候,华北平原每年春天看不到一点绿色,更不可能有蔬菜,唯一有的就是柳芽、榆芽、椿芽,杨柳出的嫩芽,北方人是要吃的,摘下来一大碗。榆树的嫩芽也是要吃的,椿树的芽摘下来也很好吃。所以这个“菜”字千万不要废除了,不然将来的娃娃就会认为,菜嘛,就是我妈天天从市场上提回来那个就叫菜,他就只知道菜是从市场上来的,多余的就不晓得了。保留着这个“菜”字,你可以告诉他,我们的祖先吃柳芽、榆芽、椿芽,还有很多,甚至我们喝的茶都是采的树芽。“菜”字的写法,保留了我们祖先的生活形态。 政府说的简化字,刚刚才减了两批,原来准备减到N批就宣布废除的,哦豁,这儿又停下来。停下来咋个说呢?马上就说汉字还是跟我们劳动人民带来了很大方便,这个是我们规定了的。今天我走到学校来,看到提的口号都是“讲普通话,写规范字”,规范字就包括简体字。但是呢,由于它公布的第三批简体字太荒谬了,就只好把第三批抹杀了,说没得这个事情,只有前面两批,说那还是有道理,要坚持下去。 这样坚持下去有啥道理?今天电脑已经普及了,对于用电脑书写来说,繁体也那样,简体也那样,又不书写了,那何必呢?我至今是电脑盲,我连手机都打不来,听见我们屋头女主人的手机响了,噔噔噔地响,我就慌了,喊:“快点来!”我接不来,摸都不敢摸。对于电脑,我是因为眼睛坏了,情有可原,不然我早都去学了。学到电脑有好好,这个石老师知道,有时候我说走走走还要到哪里去,他马上拿出手机,去就查到,三分钟,方便得很啊。 对于现代电子书写工具来说,简化字没什么意义了,因为人们都不写字了,只有我还在写。而且我用的笔是派克笔,要用好的墨水。昨天,前天,我都到我们那些小街道去买,人家说,哪个还在卖啥子派克墨水嘛,又贵,没人要。哦豁,我就想,这下都把我排斥了,我连墨水都没得了,只剩下点点,慢慢蘸着写了。这个社会不是为我们这种人设计的,是为诸位年纪轻的、玩电脑的。既然电脑普及了,简体字就没好多道理了,所以按照我个人的主张,我们应该恢复正体字,就是,各位要学会写繁体字。 因为我们跟繁体字断了几十年以后,有时候就会发生种种问题,要回去都回不去了。有回余光中给我说,你们那边江苏省,我有个亲戚给我写信,“余光中婊叔”,那“表”字有个“女”旁。他说,他为啥写个“女”旁?我说,他想表明他会写繁体字,他以为加个“女”旁就是繁体。 这种简体字最荒谬的,可能各位都能够想到。各位家中有女儿大了,就要嫁人,那么你就一个女婿。那个“婿”字是咋个写的?今天女婿的婿,全都都有“女”旁,你那个女婿是男人家的嘛!怎么会是个“女”旁呢?这就是简化字规定的。原来不是“女”旁,原来是“士”,士为知己者死那个“士”。原来是三划,现在还是三划,啥子都没有减,硬是要把它改了。为什么是“士”旁?古代选女婿,要选读书人,读书人就叫士。正写的这个“壻”字反映了古代“和”的观念。你不管他这种思想正确不正确,但这个“壻”字就是活化石,留着这个正体字的“壻”,你就可以想古代人的观念,瞧不起人家劳动人民,么这就是铁证。你给它换一个“女”旁,毫无道理,一切都讲不过。所以这个简化字,应该废除。 你不要说,你们这些老头儿就会写那些繁体,对于你们方便。我告诉你,不是,我能够写一手的简体,保证全部是简化字,没有一个繁体。马上写完,又写一手的繁体字,保证没有一个简化字。我两样都能够写,所有的简化字,有些我比你们还弄得清楚。简化字简化得之可笑,种类那个“类”,相当于英文kind。繁体字的“类”,底下不是“大”,而是一个“犬”,因为古人最初发现种类这个概念是从狗那里来的,狗中间的种类非常分明,你看藏獒,拉布拉多犬,德国牧羊犬,犬类分类最明显,所以种类的类,正体字写法是“類”,是个“犬”。简化字把右边给去掉了,左边也不完全保留,那一点,耽误了它革命的时间。米,大,类,你喊人家咋个解释?有个“犬”字,一讲就通了。 胡适的适,简化下来,跟孔子72弟子有个叫南宫适(kuai)的适,变成一个字了。将来的人去读孔门的书,那个南宫适(kuai)就要读成南宫适shi了。带来的这些麻烦,它完全不考虑。我当然不是说现在要把这些废除了,废除太麻烦了,你想全国好多学生哦,那么多教科书,每一年。你喊全部废除,另外来一个,光是这一笔钱数量不知道好大,而且弄起来,找不到那些编辑人才,今天的好多编辑用的都是简化字,那一套复杂的字体,他们都写不来了。所以要喊恢复,也很麻烦。所以,我是认为,我们日常用,可以用简化字,手边上这样用,可以用,我写信、做记录、写日记、记账,可以用简化字,但是国家的教科书和政府的布告文件还是要恢复繁体字。这不是一时能做到的,可能要十多年二十年,从小学生一期一期的,语文课本慢慢改,而且改起来一定阻力大得很,这些我们都不管它,我们是老师,只按照教科书讲,我们心中要有数。 我们要养成对我们汉字的热爱,要相信使用这种文字不会是我们民族越变越弱,甚至亡国。鲁迅说的“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是造谣生事,信不得。我们自己心中要有这个底,我们首先就要给学生做出榜样,我们对汉字有深厚的热爱,我们要教那些小孩子,凡有字的纸不能够随便丢,你就是没得字也不能随便丢。我们应该要用其他的办法,使这些学生娃娃知道我们的汉字是有来头的,每个汉字都能讲出一个道理。我研究汉字这么多年,迄今为止,我敢跟各位老师保证,没有一个汉字我解释不了,都有它的道理。每一个汉字如果能够发言,都能为它自己的成才做无罪辩护! 我讲完了。 (注:一,本文由邓茜媛根据录音整理;第二,本文所获打赏,将转给流沙河先生。) 赞赏 人赞赏 白癜风怎么治疗效果好中科白癜风抗复发治疗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yunzx.com/qyxjd/1090.html |